隨意翻閱癮品史,或許還看不出這事實。大多數學術研究都是針對某些特殊癮品,或存在於特殊環境中的癮品類別所進行的,例如日本茶、俄國伏特加酒、美國毒品等。本書試圖將這些零星的研究湊在一起,並將許多曆史片段串成一幅完整圖像,對全世界精神刺激物質的發現、交易與利用做一番交代。曆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Meill)曾在其著作《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1976年出版)中廣泛探討了疾病的流傳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衝擊,本書的宗旨也在針對癮品做類似的研究。疾病與癮品的流傳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外地輸入的酒類曾嚴重危害原住民的健康,但兩者之間也有一些重大差異,麥克尼爾書中提到的事件多屬偶然釀成的不幸;雖然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會經過人體的接觸傳播而使人喪命,但通常不是有意促成。癮品栽培與製造的蔓延現象卻絕對不是意外,大多是人類蓄意所為,其次才是靠生物在無意間傳播開的。
本書第一部分敘述世界各地主要的精神刺激物資如何彙集,焦點放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煙草、鴉片、大麻、古柯葉、可卡因、糖(是許多癮品的主要成分)。這些一度受限於地理因素而無法流通的物資,現在都於不同時地進入全球貿易的潮流之中。例如咖啡的原產地是埃塞俄比亞,先傳入阿拉伯,然後遍及伊斯蘭教世界和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歐洲人再把喝咖啡的習慣和咖啡豆帶到美洲。到了19世紀末期,美洲栽種的咖啡已占全世界咖啡作物的70%,而歐洲的栽種者與殖民者則雇用簽了賣身契的奴工,成功地在南北半球栽種藥用作物。這些奴工集體耕作的結果,擴充了全球癮品的供應量,癮品價格也因之下跌,吸引數百萬手頭不甚寬裕的買主湧入市場,也使癮品消費平民化了。
然而,並非所有癮品的傳播曆程皆是如此。在精神刺激物資的貿易史上,藏有一段經常為人忽視的故事,例如許多地域性常見植物——卡瓦(kava)、檳榔、卡特(qat,一種阿拉伯茶葉)、佩奧特(peyote,印第安人用的一種仙人掌)——並沒有像酒類或鴉片那樣成為全球流通的商品。昔日由歐洲海外擴張勢力促成的全球癮品貿易是極有選擇性的,基於流通周期有限,或對藥性存有文化偏見等原因,歐洲人寧可忽視或禁止栽種某些含有精神刺激成分的新奇植物,隻有他們覺得有用的、可以接受的,才在世界各地種植、買賣,此舉至今仍對社會與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
本書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癮品與貿易,也提到作為醫療和娛樂產品的精神刺激物。許多癮品最初都是昂貴稀有的醫療品,對人類和動物的各種疾病具有療效。等到有人發現它們能帶來快感、改變意識狀態之後,這些癮品便脫離醫療範疇,邁入大眾消費的領域,這種情況也改變了癮品流通遭到政治力介入的程度,於是酒精、煙草、安非他明,以及其他精神刺激物廣泛成為非醫療用品一事,便引起了爭議、警惕和官方幹預,各國紛紛設法為癮品的醫療用途與非醫療性濫用立下區分標準,這套標準最後也就成為國際癮品管製係統的道德與法律基礎。
隨意翻閱癮品史,或許還看不出這事實。大多數學術研究都是針對某些特殊癮品,或存在於特殊環境中的癮品類別所進行的,例如日本茶、俄國伏特加酒、美國毒品等。本書試圖將這些零星的研究湊在一起,並將許多曆史片段串成一幅完整圖像,對全世界精神刺激物質的發現、交易與利用做一番交代。曆史學家麥克尼爾(William Meill)曾在其著作《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1976年出版)中廣泛探討了疾病的流傳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衝擊,本書的宗旨也在針對癮品做類似的研究。疾病與癮品的流傳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外地輸入的酒類曾嚴重危害原住民的健康,但兩者之間也有一些重大差異,麥克尼爾書中提到的事件多屬偶然釀成的不幸;雖然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會經過人體的接觸傳播而使人喪命,但通常不是有意促成。癮品栽培與製造的蔓延現象卻絕對不是意外,大多是人類蓄意所為,其次才是靠生物在無意間傳播開的。
本書第一部分敘述世界各地主要的精神刺激物資如何彙集,焦點放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煙草、鴉片、大麻、古柯葉、可卡因、糖(是許多癮品的主要成分)。這些一度受限於地理因素而無法流通的物資,現在都於不同時地進入全球貿易的潮流之中。例如咖啡的原產地是埃塞俄比亞,先傳入阿拉伯,然後遍及伊斯蘭教世界和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歐洲人再把喝咖啡的習慣和咖啡豆帶到美洲。到了19世紀末期,美洲栽種的咖啡已占全世界咖啡作物的70%,而歐洲的栽種者與殖民者則雇用簽了賣身契的奴工,成功地在南北半球栽種藥用作物。這些奴工集體耕作的結果,擴充了全球癮品的供應量,癮品價格也因之下跌,吸引數百萬手頭不甚寬裕的買主湧入市場,也使癮品消費平民化了。
然而,並非所有癮品的傳播曆程皆是如此。在精神刺激物資的貿易史上,藏有一段經常為人忽視的故事,例如許多地域性常見植物——卡瓦(kava)、檳榔、卡特(qat,一種阿拉伯茶葉)、佩奧特(peyote,印第安人用的一種仙人掌)——並沒有像酒類或鴉片那樣成為全球流通的商品。昔日由歐洲海外擴張勢力促成的全球癮品貿易是極有選擇性的,基於流通周期有限,或對藥性存有文化偏見等原因,歐洲人寧可忽視或禁止栽種某些含有精神刺激成分的新奇植物,隻有他們覺得有用的、可以接受的,才在世界各地種植、買賣,此舉至今仍對社會與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