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藤序
寄懷在台灣佐倉達山用「鬆青沙白」字為韻
基隆港
大嵙坎林本源宅
生番家屋
生番人貴寶
台風雜記
附尾
後藤序
達山佐倉君著台風雜記者,征序餘。披而讀之,設題凡一百有餘;自其風候人情之所異,以至其土地所生物產等,詳密無漏,使人有足踏其地、目睹其物之想,其用意可謂切且到矣。聞君曾奉職茲土,或提劍探匪類之窟、或執筆草諭示之文,備嚐艱險,麵胸中尚有餘地,其所入耳觸眼者悉記以為一冊子,此著即是也。
因憶邦人之或奉職此地、或以事來遊者,一旦辭去,則漫然成語,曰「彼風土真可厭矣」!曰:「當局措置多誤計矣」!甚則空中構樓閣,以為指彈之具,取快於一時;而其能記述真相實意之所存、以供世之參考者,寥寥如晨星,是餘之所深遺憾也。
今此書一出,則真相實趣之所在,炳然呈露,而從來抱持謬見者釋然冰凘,廓然洞開;然而此著之美舉可以見矣。是為序。
明治癸卯歲(光緒二十九年)二月,民政局長後藤新平。
寄懷在台灣佐倉達山用「鬆青沙白」字為韻
癘氛瘴霧島中鍾,攝養祈君著意濃。東天秋霽月升夕,憶否寒流石上鬆?
四麵海洋靈氣鍾,膏腴到處土毛濃。勝他磽確遼東地,野有桑茶山有鬆回
各處戰爭流血腥,頑民抗敵戶皆局。天然村落好城堡,篁竹森森遶宅青。
魚群介族逐波腥,漁蜑稀疏海上局。獨喜富源多沃土,一年三度稻苗青。
賊徒多據野人家,須藉兵威輝國華。知是將軍指揮跡,陣圖畫在淡河沙。
燹餘到處邑無家,卷地炎塵鬢要欲華。最是夜程兵倦後,荒原仰月臥平沙。
憫他以主卻為客,獸竄禽奔潛窟宅。畢竟井蛙不識天,怪看赫日眼皆白。
雜居不辨主耶客?民政要安衣食宅。一視同仁天吏心,勿分人種黃兼白。
乙未八月中作,中洲三島毅。
台風雜記
明治乙未(光緒二十一年),日清和成,而台澎為我領土。餘在總督府民政局,公務之餘,摘記其人情、習俗、家庭、產物等與我本土相異者一百餘事,題曰「台風雜記」以供施政之資料。今偶探筐中,獲舊稿,不忍覆瓿,繕寫以為一冊子。唯當時紛擾未歇,倥傯走筆,不成章者亦多。請不咎其蕪雜,而取鄙意所存,則幸甚幸甚。
婦女纏足
台島風尚與我本國異其趣者,不遑枚舉。其最奇者,莫若婦女纏足。纏足之風,其來久矣,非英雄則不能移此風。聞婦女至五、六歲,以布帛縛之,慚長漸緊,終使足指屈曲小於拳,倚杖或人肩纔能步。而婦人自以為美,男子亦視其蹣跚行步狀為步步蓮花。足大者遲嫁期雲。或曰:「纏足之害固甚矣,然日本婦人之涅齒與泰西婦人之榨胸,亦皆此類。何獨咎纏足」?餘曰:「泰西之俗,餘未知之。至我涅齒,則分婚與未婚,決非徒爾。近時此風漸去。而台婦依然不改舊態者,果何耶」?
評曰:何國無異風?何人無奇癖?唯其弊害,不至傷性破風則可矣。如纏足,實傷性害命之甚者。自他邦之習俗觀之,殆不能解其意所存。而清人觀以為可悅可誇,豈不固陋之至乎?然國自有法,不用他之容喙。唯一且屬我領土者,宜從我禁令。油斷從來誤事,為治於此土者,其宜深思矣!
鴉煙
台灣人士嗜鴉煙,甚於食色。大抵男子自十七、八歲吃煙,至老尚不廢。每家寢台,列置煙器,橫臥噏之;有客亦供之。餘親觀其狀,煙管大如洞簫,盛以鴉液,燈火熱之。吃二、三回,漸入佳境。既而雲霧冥蒙,結華胥之夢。其快味忘死,宜哉!賤民一日所費不下二、三十錢;至貴人則糜八、九十錢,而不顧雲。費財猶可,鴉毒猛烈,吃久而漸發癮疾,麵容枯槁,元氣沮喪,不任用者甚多。清國銳意講洗除策而未能除之,其餘弊滔滔至今曰,亦可歎矣!或曰:「台人吃煙固不可,然日人嗜酒,醉則罵詈爭暴,狼藉路上,為警官所戒者相踵,破產傾家,而尚不顧,是亦可歎矣」!餘曰:「酒是奮興元氣,適度飲之何害?唯其破產亂風者,蓋非飲酒而被飲於酒者,與吃鴉〔煙〕相去遠矣」!
評曰:鴉煙之毒甚於纏足,皆是為清朝之痼疾,其宜速施矯正之策矣。唯鴉毒之深入心腹者,漸為癮疾,其狀殆甚於我中酒毒者。是以俄歇吃煙,則精神頓衰,至不辨人事。餘曾在打狗警察署捕土匪鞠訊之,初彼應答不異常人,既心氣恍昧,不為應答。怪問之通事,曰:「是所謂癮毒者。若使吃煙則複舊矣」。乃呼煙一吸之,則忽開眼動口,繼應答。於是始知癮疾之狀。現今台政之不能斷行禁煙者,蓋亦在於此歟?
娶妻
台人娶妻,大抵以數百償之,殆似印度人身賣買。今審其實情,全異趣。台島男多而女少,不贈金則不許嫁,是以男子勞身蓄金,以此金娶妻;即我所謂結納金者,非賣買也。而我俗娶妻,先選其性行美醜等,不容易娶之,女家則百方厚禮,以了女債;與台風迥異。然台島破鏡少,而我反之。未知孰優孰劣也?
評曰:婦女之不幸,莫大於破鏡。澆季之世,此歎益多。我新法亦注意於此,立離婚之條製。台人則以自然之習慣,令少破鏡之歎,是可以警頹俗矣。
婚儀
台地行婚有六禮:曰問名、曰訂盟、曰納采、曰納幣、曰請期、曰親迎,是定法也。令人不全行,唯行其首尾而已。男子至弱冠,欲娶新婦,以女生庚帖呈出椿萱,使冰人卜其命宮貴賤、吉凶及桂子蘭孫等。既訂盟、納采,終則納金於筐中,飾以錦繡贈新婦家;其價,大抵自四、五百金至二、三百金。又盛豬、羊、鰱魚、海參、麵線、冬瓜栳、紹興酒等於籠中,前後二人扛之,以為納幣。新婦凝粉黛,施綾羅,乘簥輿,冰人及鼓吹引道之,女亦乘簥隨之。簥輿、其它物具,用赤布纏之。而新婦之家,父母、親族薦祝祖宗神明。後烹煎,延親族燕饗,鳴鑼放炮。挑燈用八音,以祈伉儷千秋雲。
評曰:日東婚儀與台地無大差。唯昔時土人贈遺多用刀劍,不用金錢。故及舉婚儀,用時服及器具,不贈金錢。且如納金多少娶妻,最其所恥;此一事與台地相反。是以男權常尊,而女權常卑;其弊動輒無故破盟逐婦者,往往有焉。至近時人智開發,重人權,弊風漸改矣。
贈物
子女省家,大抵齎贈物。贈物固不有定式,或盛豚肉、蔬菜於藍,或入小雞於籠,貼赤紙,使奴擔之以為贈;猶我攜餅果、布帛類,以為土產。風尚所異,可以征矣。
評曰:風尚所在,宛然如目睹。妙妙。
葬典
台人重葬典,棺槨必選良材,坑穴必欲深,最稱古聖賢喪死之遣旨。唯葬送之際,傭泣人數名,白衣倚杖,成伍追隨,哭聲動四鄰;而靜視其人,未嚐有一滴淚。是全屬虛禮,可笑也!
評曰:虛禮不知變通,是清朝所以一敗顏色,古聖人蓋泣於地下矣。
喪章
台人君父之喪,三年不著文繡,百日不飲酒、不入戲場、不列宴席、不剃頭發,而辮發綰絲用白色,帽之頂子又用黑色。唯兄弟之喪,綰子用藍色以表哀情。日東昔時亦有一定之律。及通泰西,服製一變,而喪章亦隨區區。唯有大喪,以黑布纏帽及左腕,遏密八音,禁會燕。至父母喪,雖無一定之律,其不剃發、禁酒肉、廢出遊等,與台人相同。風土雖不同,孝道豈有異乎哉!
評曰:喪者,人間之大事,固不可不慎重。台人有一定之喪章,可謂美風矣!
墓地
台人之喪,先選良材製棺槨,形如刳木舟,藏屍於其中。鑿地僅二、三尺置棺,粘土塗其上,如土饅頭。經過三、四年,而開棺洗骨,改葬於壙穴,建碑標。但貧者經數年猶不能改葬,土饅頭沒於草萊之間,頗極淒涼,可謂戾古聖追遠之教矣。邦人厚於喪,超於台人。棺材、擴穴固盡其善,而如碑標最注意,刻字於貞石建之,以高柵繞之,蓋不啻衒外觀,亦盡人事而已矣。
評曰:餘曾遊郊野,觀土人掘土探物。就視之,則發墓拾骨。髓骼暴露,異臭撲鼻。訊之,即洗骨也。餘竊愛孝情,而惡其陋態。屍體一歸土,則無複洗骨之要。即雖謂習俗,亦宜加改善者矣。
僧侶
台僧亦圓頂方衣,與本邦僧侶相同,誦經音調亦相似。但大抵不學無識,參禪苦戒之力甚薄弱。且以人民信仰之心冷澹,收資極寡;垢麵襤褸,一貧如洗,徒守寺院耳,豈亦有感化濟度之力哉!本邦自古佛法隆行,有大伽籃,其最壯麗者,如高野、奈良、京都諸寺院,宏壯無雙,輸焉奐焉,廣袤亙數十町,如僧侶亦常養數十百人,打磬讀誦之聲震於遠近。而其所謂主僧者,有學識、有品德,時設筵講佛典,以濟度眾庶。是以雖有耶穌,未能展其力。信仰之厚,亦可以見矣!
評曰:佛法之入我邦也古矣。惟稱名僧智識者,未知其幾千人;亦皆參禪苦戒功成,而或濟度眾庶、或參與帷幕、或開拓山澤、或市教海外,比之清國之僧侶,固非同日之談。今也,清朝奉天主教者漸多,蓋溯源求道以防外勢東漸歟?噫!
盂蘭會
台人勤業貨殖之風,無貴賤、無老少皆然。是以一年三百六十餘日,營營棲棲,未嚐休業撤勞。唯中元盂蘭會戶戶爭奇、家家鬥奢,山珍、海味,酒池、肉林,或聘妓吹彈、或呼優演戲,懸釆燈,開華筵,歌唱管弦,亙一月之久;竟以薦祓幽魂之事,為耳目娛樂之具。大家則費數百金、小家則靡數十金,若計以全台,其所費實不貲也!日東以七月十五、十六、十七之三日為盂蘭盆,掃祖先墳墓,飾裝佛壇,供茶飯,延僧讀經,或門前燎柴、或築樓鳴鼓,童男童女群團歌舞,以為一歲中樂事。至近年,以其群團歌舞,或亂風趨侈,禁之。而追遠原本之美風依然,亦其宜而已。
評曰:人間不可無娛樂之事,但失其程度,則百害千弊,駢起不可底止。餘獨恐台俗盂蘭會,少失其程度耳。
端午
台島亦有端午之事,稱曰祭屈原之靈雲。此日作粽。兒童懸香玉於胸,詣神廟。大人則稱「鬥船」;壯夫八、九人乘輕舸,試競漕,宛然我短艇競走者也。而其舉動最究劇烈,或翻旗幟、或鳴鼓鑼,觀者歡呼,聲如雷霆,可謂壯舉矣!
評曰:我邦端午節,或作粽插蒲菖於屋上、或揭紙製鯉魚於竿上、或畫旗幟以英雄豪傑之像,以祈其兒之武運隆昌;與台風稍異趣。唯至其輕舸競走之事,則亦尚武之一端矣。
爆竹金紙
台人以硝藥製小烽,名曰「爆竹」,似我所謂「花火」而稍異。暮夜火之,以攘魔病。東家西鄰齊發之,其聲爆然轟然,白煙橫於空,汙臭四散,頗覺爽快。又打貼金銀箔於白紙,厚數寸餘,或寺廟燒之、或門前焚之,以祈神佛。是以市廛賣金紙家相望。
叩某說曰:「焚金紙而祭神,則祖先於天上稟金;燒銀紙則死者錫銀,祈冥福也」。古人有句:「閨中若問金箋卜,一遍歸帆秋八月」。又暗焚金箋卜遠人,餘始不知其何故,今則知之矣。
評曰:現世焚金紙,幽冥受其金,似今之所謂生命保險者;其用心可謂深矣。餘唯恐其或終不到達耳。
祈禱者
台島女流信仰神佛之風,不讓於內地人。大稻埕城隍廟及媽祖宮,陰曆元宵,婦女皆文繡施身,三、五成群,入廟焚香祈禱;香煙繞繚,賽錢如霧,其發心敬神佛之狀可嘉矣。而男子祈禱神佛,亦如婦女。或割竹根為兩片,形如蝦魚,默禱多時拋地,因其反轉之狀卜吉凶。或裸體,右手持庖刀、左手執小旗,且躍且揮;庖刀斫地,餘勢破額,流血淋漓,似病風者。使人悚然豎毛發,可謂迷信之甚者。
評曰:我日東祈禱者嚴寒浴冷水,或裸體蹈雪、或絕食數旬,以祈禱神佛者,往往有焉。豈獨怪台人乎!
城隍廟
台人舉子女,先詣城隍廟,或祈其加冠晉祿、或禱其商運開發,猶我祭鎮護祠而求福祿也。是以既有城市,則必有城隍廟。廟雖不宏壯,結構華麗,香煙熾起,頗極殷賑雲。
評曰:信仰者,至誠之所發。無信仰之人,放癖邪侈,無所不至。噫!是所以陋巷小人有信義,而肉食者反多沒廉恥漢歟!
耶穌教
台人信耶穌教。觀十字會塔聳立於街上,又觀信徒集合唱讚美歌,亦盛矣!問其起因,距今六十年,和蘭陀國傳教師布教於台南;其後二十三年前,米國加奈太教會偕叡理者,開教於淡水縣滬尾街,爾來英國每歲送布教資若幹助之。是以耶穌之感化台民,不獨土人,深入生番界;茂林中建會堂,唱讚美歌,醇樸之風可掬雲。餘會觀台人坐叛逆罪處斬首刑者,概從容就死,毫無鄙怯之態,竊怪焉。自今日思之,知宗教之力居多矣。苟有豪傑之士,大興皇道,而養成我尚武廉恥之風,則其可觀者,豈唯止於此乎哉!
評曰:感化民心,莫善於宗教。佛教與耶穌,其所說雖相異,其所以使民樂為善者,理一也。唯台民所奉,失釋迦、達摩之本分,拜天上聖母或城隍王等一種異樣之偶像,未聞其說佛、耶之真理者。是以迷信成性,牢不可拔,動輒為土匪之橫暴,為生番之嗜殺;宗教之力,未能普及於此,可歎矣。以道自任者,豈可不憤起乎哉?
學房
本島從來隸屬清國,文獻可征者尚多。唯至學製,則規模極小,無足觀者。其所謂學房者,大抵街中陋屋,或以祠廟之廡庫充之。案榻十數腳,生徒數十人,或讀書、或習字,雜然排列。其所謂教科書者,不過三字經、四書、五經類,至史籍則寥寥如晨星。教師者,亦大抵固陋淺學,不足與談。我封建時代所謂「寺小屋」是耳。唯兒童敏捷,指字讀之,強記如流,不讓內地兒童;如筆跡,則遠在其上。於是餘吃一驚。蓋聞台島兒童,大抵敏捷伶俐,漸長至壯年,勞力廢學,又嗜鴉煙,消耗精氣;前寧馨兒,變為魯鈍漢。畢竟學製未完備,啟蒙之道迂且疏,可歎矣!今也,我總督府設國語學校,大圖教育之進步;則不出數年,文運鬱興,英才輩出,與本國無軒輊矣。
評曰:聞近時學製進達,生徙就業者日益繁。或既卒業,來入我諸學校者。言語文章,與邦人無差異。教化之效,亦偉矣哉!
惜字亭
官衙及街上,處處以煉瓦築小亭,形如小燈台,題曰「惜字亭」。收拾屋外及路上所遺棄字紙,投亭火之;可謂美風矣。本邦古昔亦重字紙,近時人情澆季,視之如塵土,甚則有投棄廁中而不顧者。今聞此風,豈不恥乎!
評曰:聞我通譯某賃民屋而居,一日誤墜字紙於廁中,屋主不忍之,拾洗而曝於牆上。某瞥見,忸怩謝之。傳聞此事者,亦皆有所戒慎雲。
又曰:昔時兒童習字,毫禿不任用者,納之管廟,或藏土中建碑,以養貴道藝之風。今也此風漸廢,可慨耳!
重師道
台灣者,南清之新開地。移居者,皆非商賈,則農工漁樵。是以庠序學房之數,不為甚多。然有資力者,大抵聘師教育子女,稱曰「先生」,頗極殷勤。師弟之情,亦有一種可掬者;不似我俗日頹廢,師弟之情漸如路人。
評曰:學問之要無他,在重師道。既微有輕師之風,讀書萬卷將何益?
背誦
秀才授書於兒童,專使口誦之,不用讀本。是以兒童憑幾讀書,稍熟則更背書口誦之,隨讀隨背,終大熟達,習成性,至壯老而不遺忘。其暗韻法吶嗟應酬者,養成然也。
評曰:邦人讀書稍熟,則掩卷而口誦章句者,名曰「背誦」是未知真背誦之理也。諺雲:一見優於百聞,蓋是矣。
男女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