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輪回中涅——釋迦牟尼和佛教(1 / 2)

此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法生涯,他先度化了和他一起苦修的釋迦五公子,告誡他們苦行無益,還講解了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後來,又有多人來到佛陀麵前,聽法證果,皈依佛門,這樣,一個小規模的僧團得以建立,有出家為業的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也有在家的信徒優婆塞(善男)、優婆夷(信女)。隨著弟子的增多,佛陀開始分遣信徒,遊化四方,弘揚佛法。他自己則前往摩揭陀,通過說法、顯神通折服了迦葉三兄弟和他們的1000弟子。之後,他又來到首都王舍城,受到國王頻毗沙羅和民眾的熱烈歡迎,佛陀宣講了人生苦短、人世無常的道理,傳授了如何解脫痛苦的方法。

國王當即皈依佛法,受人崇敬的婆羅門也跟隨佛陀,成為10大弟子中的成員。

佛陀一直有重返故鄉宣法的願望,當淨飯王得知兒子在居薩羅的舍衛城時,立即遣使送信,歡迎他回家鄉。在弟子們的簇擁下,他回到久別的迦毗羅衛城,向大眾說法,許多人紛紛出家,佛的家人也全部皈依。45年間,釋迦牟尼的足跡遍及恒河中下遊地區,使佛法廣為傳播,佛門弟子與日俱增。80歲時,佛陀在拘夷那竭城去世,在他涅之前,曾囑咐弟子們說:“我欲棄捐此朽故之老身。今已舍於壽,住命留三月。所應化度者,皆悉已畢竟。

是故我不久,當入般涅。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佛陀的遺體火化之後,附近的八王各取得一份舍利(火化後的結晶物),回國建塔供養。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與當時的社會新思潮一樣是反婆羅門教的,它的教義深觸人心、條理明晰,包括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基本教義,還有業報輪回、五蘊說、無常與無我等。

四諦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道出了“四條真理”,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講人生的各種痛苦,有生、老、病、死、憂悲惱、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共八種苦,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集諦是探尋人生之苦的原因,佛認為根源在於人有愛欲,有長生的欲望,有追求享樂的欲,有掌握權力的欲望……然而,事事無常,人的欲望總會落空,痛苦也就隨之產生。滅諦便是消滅一切苦因,消滅欲望,進入涅。道諦則是進入極樂世界必須修行的道,佛指出共有八種修道的方法,直抵彼岸的涅,這稱作“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陀在6年苦行之後總結出來的“中道”,介於極端苦行與極端享樂之間,包括正見、正分別、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主要是讓信徒們正觀四諦,離惡行善,一心禪定。

此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法生涯,他先度化了和他一起苦修的釋迦五公子,告誡他們苦行無益,還講解了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後來,又有多人來到佛陀麵前,聽法證果,皈依佛門,這樣,一個小規模的僧團得以建立,有出家為業的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也有在家的信徒優婆塞(善男)、優婆夷(信女)。隨著弟子的增多,佛陀開始分遣信徒,遊化四方,弘揚佛法。他自己則前往摩揭陀,通過說法、顯神通折服了迦葉三兄弟和他們的1000弟子。之後,他又來到首都王舍城,受到國王頻毗沙羅和民眾的熱烈歡迎,佛陀宣講了人生苦短、人世無常的道理,傳授了如何解脫痛苦的方法。

國王當即皈依佛法,受人崇敬的婆羅門也跟隨佛陀,成為10大弟子中的成員。

佛陀一直有重返故鄉宣法的願望,當淨飯王得知兒子在居薩羅的舍衛城時,立即遣使送信,歡迎他回家鄉。在弟子們的簇擁下,他回到久別的迦毗羅衛城,向大眾說法,許多人紛紛出家,佛的家人也全部皈依。45年間,釋迦牟尼的足跡遍及恒河中下遊地區,使佛法廣為傳播,佛門弟子與日俱增。80歲時,佛陀在拘夷那竭城去世,在他涅之前,曾囑咐弟子們說:“我欲棄捐此朽故之老身。今已舍於壽,住命留三月。所應化度者,皆悉已畢竟。

是故我不久,當入般涅。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佛陀的遺體火化之後,附近的八王各取得一份舍利(火化後的結晶物),回國建塔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