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A(1 / 3)

“聽了您的高論,我希望您能接受我為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裏,保您食有肉吃,出有車乘,夫人子女個個衣食無憂。”他以為對方會欣然笑納,不料顏卻道:“玉石經過雕刻,本來麵貌就要失掉;有學問的人做了官,原來本色就要失掉。我情願回鄉,粗茶淡飯權當是吃肉,安閑散步權當是乘車,清靜無為坦坦蕩蕩地生活,自會樂在其中。”

用典

每日到局隻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

安居樂業

釋義

形容安於居住的環境,樂於從事的職業。

出處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傳說這是位奇人,母親在一棵李樹旁生下他,出生時便須發皆白,耳朵奇大,所以給他取姓為李、取名為耳。

老子曾在周朝做管理藏書的小官,對現實抱有不滿的態度,他的思想比較保守,非常懷念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態,認為是物質文明的進步毀壞了人民的淳樸之風。他渴望出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在其設想中:國家被分割為一個個小國,人口稀少,即使有很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而讓它們閑置著。人民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不去乘坐。因為沒有戰爭,武器裝備都沒有用。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逸,沿襲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居民互相都能望見,雖然能聽到各家各戶的雞鳴狗叫之聲,可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

用典

不數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鄉村人各各安居樂業。——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安貧樂道

釋義

安貧:安於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後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於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的環境中。

出處

《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最優秀的有七十二人,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門生。在他看來,這位弟子的一舉一動都那麼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顏回為榜樣來教育其他弟子。顏回家境十分貧困,他住在荒僻的巷道裏,生活用品非常簡陋,盛飯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簞,舀水用的器具是木頭做的瓢。生活困苦到這種地步,要是換作別人早就不堪忍受了,可是顏回卻處之泰然,覺得生活很有樂趣,生活得滿足而快樂。孔子非常讚賞他這種高貴的品德,誇獎顏回是一位賢德之士。後來孔安國也評價顏回說:“安於貧而樂於道。”意思就是說,即使生活在貧困之中,他仍能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真理。

“聽了您的高論,我希望您能接受我為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裏,保您食有肉吃,出有車乘,夫人子女個個衣食無憂。”他以為對方會欣然笑納,不料顏卻道:“玉石經過雕刻,本來麵貌就要失掉;有學問的人做了官,原來本色就要失掉。我情願回鄉,粗茶淡飯權當是吃肉,安閑散步權當是乘車,清靜無為坦坦蕩蕩地生活,自會樂在其中。”

用典

每日到局隻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

安居樂業

釋義

形容安於居住的環境,樂於從事的職業。

出處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傳說這是位奇人,母親在一棵李樹旁生下他,出生時便須發皆白,耳朵奇大,所以給他取姓為李、取名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