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們簡單地來分析一下儒家的兩大重要人物——孔子和孟子的識人學。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審視一個人的言行,考察他言行的原由,了解他內心所關注的。連續三個由淺入深以觀察他人的動詞——視、觀、察,可以深入細致而精微地考察一個人。
孔子認為,考察一個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看他言行是否一致,還要知道他之所以這樣說、這樣做的原因。但是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察其所安,即要了解他言行造作的動機,以及為人處世的一貫稟性,看他有沒有真正的良心。
可見,從言論、行動到內心,我們可以全麵觀察並了解一個人,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隱藏得了的。真正認識和了解一個人,外在言行不是重點,而應看他內在的動機。如果不積極去探求他的內心,隻以他的言行給人的第一印象而輕信他,往往得不到好結果。
我們常常強調“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天的心跟人的心是合在一起的,叫天良。所以我們中國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喪盡天良”。
孟子認為,觀察一個人,重點要看他的眼睛。“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看一個人的眼睛是最容易了解他的。一個人胸懷坦蕩正直的時候,眼珠就會明亮,胸懷不坦蕩正直的時候,眼珠就會昏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