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華民族的人格(1 / 3)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真的要“創建文明城市”,靠的絕對不是口號,不是小學生及其家長死記硬背幾句教條,靠的是紮紮實實的埋頭苦幹,在硬件設施上滿足人的需要同時,尤為迫切的是培育一個尊重人、尊重文明常識的氛圍,這才是根本。

兩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迷信當年袁世凱之所以選擇稱帝,其中一個並非無關緊要的原因就是迷信,因為有2個有名的風水先生看了袁家祖先的墳墓,說袁家必出皇帝;袁家男子好幾代都沒有活過60歲的,據說隻有做皇帝才有可能衝破這個命坎;湖北宜昌岩洞裏發現了有著神奇預兆的“神龍”化石(其實不過是普通石筍)……諸如此類的因素促使袁世凱最後下了決心。

在今年舉行的“廣州科普論壇”上公布了一份由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權威專家完成的調查報告,其中披露了許多令人大為震驚的數據,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迷信求簽,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每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夢”。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年人,幾乎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迷信活動。與此構成鮮明反差的是,50個中國人隻有1人具備起碼的科學素養(或常識),比發達國家落後了二三十年。

有關專家認為,迷信的普及遠勝於科學普及的原因既有傳統文化負麵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國家對科學普及還沒有確立一個完善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沒有意識到科學普及對公民基本素養的重要意義,財政預算中人均科普的經費低得可憐(乃至可以忽略不計)。科普場館的建設相當滯後。在日本每2個人中至少就有1個參觀過科普館,而在中國大約40人中才有一個享受過科普設施。再加上,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現有的科普場館也“一切向錢看”,把目光轉移到商業性的、有利可圖的活動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想改變國人科學素養的落後、迷信盛行的現狀確實困難重重。

然而,在我看來比起國人科學素養的落後,科學精神的匱乏要更為嚴重。早在1998年春天,已故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就私下對朋友說:“五四”過去快八十年,人們幾乎都忽略了“五四”的另一個口號——科學,似乎認為科學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在中國已經生根了。“但是我認為‘科學’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生根。有些科學家甚至‘院士’,有多少科學精神,我也很懷疑。”整整七年的時光過去了,這位長者也早已離我們而去,看看今天的科普調查數字,我們禁不住想起了老人這一席不無沉痛的話語。他所注視的並不隻是簡單的科學常識的普及,而是科學精神的生根、成長。

何謂科學精神?曾主編《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這部大書的科學史家許良英先生如此概括:“求實和崇尚理性是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它一方麵要求科學家在治學上必須誠實、嚴謹、尊重實踐、忠於事實;另一方麵又要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堅信自然界的統一性和規律性(即‘自然界的一致性’)及可知性(即‘可理解性’)。”其中就蘊涵著科學家竺可楨提出的“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老實說,如果沒有對這樣一種科學精神的崇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打破“2個中國人中有1個迷信”的現狀。普及科學常識、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把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從迷信的迷霧中拉出來固然十分緊迫,不過僅僅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遠遠不夠的。我感到更緊迫、也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提倡科學精神,雖然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物欲泛濫的時代,談論科學精神確實不無奢侈的嫌疑,但沒有科學精神的滋養,我們就不配奢談什麼現代化。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真的要“創建文明城市”,靠的絕對不是口號,不是小學生及其家長死記硬背幾句教條,靠的是紮紮實實的埋頭苦幹,在硬件設施上滿足人的需要同時,尤為迫切的是培育一個尊重人、尊重文明常識的氛圍,這才是根本。

兩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迷信當年袁世凱之所以選擇稱帝,其中一個並非無關緊要的原因就是迷信,因為有2個有名的風水先生看了袁家祖先的墳墓,說袁家必出皇帝;袁家男子好幾代都沒有活過60歲的,據說隻有做皇帝才有可能衝破這個命坎;湖北宜昌岩洞裏發現了有著神奇預兆的“神龍”化石(其實不過是普通石筍)……諸如此類的因素促使袁世凱最後下了決心。

在今年舉行的“廣州科普論壇”上公布了一份由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權威專家完成的調查報告,其中披露了許多令人大為震驚的數據,每2個中國人中就有1人迷信求簽,每4人中有1人迷信星座,每5人中有1人迷信“周公解夢”。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年人,幾乎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迷信活動。與此構成鮮明反差的是,50個中國人隻有1人具備起碼的科學素養(或常識),比發達國家落後了二三十年。

有關專家認為,迷信的普及遠勝於科學普及的原因既有傳統文化負麵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國家對科學普及還沒有確立一個完善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沒有意識到科學普及對公民基本素養的重要意義,財政預算中人均科普的經費低得可憐(乃至可以忽略不計)。科普場館的建設相當滯後。在日本每2個人中至少就有1個參觀過科普館,而在中國大約40人中才有一個享受過科普設施。再加上,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現有的科普場館也“一切向錢看”,把目光轉移到商業性的、有利可圖的活動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想改變國人科學素養的落後、迷信盛行的現狀確實困難重重。

然而,在我看來比起國人科學素養的落後,科學精神的匱乏要更為嚴重。早在1998年春天,已故著名學者李慎之先生就私下對朋友說:“五四”過去快八十年,人們幾乎都忽略了“五四”的另一個口號——科學,似乎認為科學是“不言自明”的東西,在中國已經生根了。“但是我認為‘科學’在中國根本就沒有生根。有些科學家甚至‘院士’,有多少科學精神,我也很懷疑。”整整七年的時光過去了,這位長者也早已離我們而去,看看今天的科普調查數字,我們禁不住想起了老人這一席不無沉痛的話語。他所注視的並不隻是簡單的科學常識的普及,而是科學精神的生根、成長。

何謂科學精神?曾主編《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這部大書的科學史家許良英先生如此概括:“求實和崇尚理性是科學精神的主要內容。它一方麵要求科學家在治學上必須誠實、嚴謹、尊重實踐、忠於事實;另一方麵又要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堅信自然界的統一性和規律性(即‘自然界的一致性’)及可知性(即‘可理解性’)。”其中就蘊涵著科學家竺可楨提出的“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老實說,如果沒有對這樣一種科學精神的崇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打破“2個中國人中有1個迷信”的現狀。普及科學常識、提高國人的科學素養,把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從迷信的迷霧中拉出來固然十分緊迫,不過僅僅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遠遠不夠的。我感到更緊迫、也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提倡科學精神,雖然在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物欲泛濫的時代,談論科學精神確實不無奢侈的嫌疑,但沒有科學精神的滋養,我們就不配奢談什麼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