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偶像的黃昏(1 / 1)

四、始終不渝地追求真理,說真話,不說假話是最低要求。

以上所說,隻不過一個大概,以此為尺度衡量金庸晚年的作為,我以為他是不及格的。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於浙江海寧袁花鎮,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宦之家,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從元朝末年他的先祖從安徽遷居海寧,耕讀傳家直到他的爺爺這一輩,500多年當中,海寧查家科甲鼎盛。遷居海寧的二世祖查恕即是一代名醫,被征召入太醫院,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一品服。整個明代,查家共有6人中進士,17人中舉人,其中有兩人是杭州的亞魁。整個清代,查家中進士14人、舉人59人,加上其他途徑進入仕途的有數百人之多。特別是康熙年間,查家有10人中進士,三人在翰林院任職,當時就有“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等說法。以書法、人品重於一時的查升在南書房38年,深得康熙器重。那時,查家可謂備極恩寵,達到了科舉時代的巔峰。雍正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字獄使查家受到重創。

在此之前,清初順治年間,因受湖州《明史》案的牽連,有才華的畫家、學者查繼佐曾遭下獄,但沒多久即無罪獲釋,沒有對整個家族造成大的衝擊。這次文字獄後來被金庸詳細地寫進了他的小說《鹿鼎記》中。雍正年間發生的江西科場案是當時最大的一場文字獄,不僅當事人位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查嗣庭全家被下獄,他的長子被殺,本人在獄中服毒自殺,屍體被下詔示眾,家屬被流放。而且查家兄弟查慎行(嗣璉)、查嗣瑮、查瑾等三家老少數百口都遭株連下獄,查嗣瑮和家人被流放陝西,最後客死他鄉。查慎行雖釋放回了家,不久也死了。文字獄甚至牽連到所有浙江人,停止浙江鄉試、會試各一科。經這次打擊,查家一度中落,乾隆19年以後才有人中進士, 康熙年間的輝煌已成前塵往事。金庸的爺爺查文清是查家最後一個進士,是他最敬佩的人,也是對他年輕時影響最深的的人。查文清在江蘇丹陽任知縣時,因為發生著名的“丹陽教案”,被革職。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緒《東華錄》有關這一事件的記載,對此金庸引以為榮。他在小說《連城訣》的後記中說:“我祖父查文清公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為了自己的官位利祿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

四、始終不渝地追求真理,說真話,不說假話是最低要求。

以上所說,隻不過一個大概,以此為尺度衡量金庸晚年的作為,我以為他是不及格的。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於浙江海寧袁花鎮,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宦之家,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從元朝末年他的先祖從安徽遷居海寧,耕讀傳家直到他的爺爺這一輩,500多年當中,海寧查家科甲鼎盛。遷居海寧的二世祖查恕即是一代名醫,被征召入太醫院,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一品服。整個明代,查家共有6人中進士,17人中舉人,其中有兩人是杭州的亞魁。整個清代,查家中進士14人、舉人59人,加上其他途徑進入仕途的有數百人之多。特別是康熙年間,查家有10人中進士,三人在翰林院任職,當時就有“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等說法。以書法、人品重於一時的查升在南書房38年,深得康熙器重。那時,查家可謂備極恩寵,達到了科舉時代的巔峰。雍正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字獄使查家受到重創。

在此之前,清初順治年間,因受湖州《明史》案的牽連,有才華的畫家、學者查繼佐曾遭下獄,但沒多久即無罪獲釋,沒有對整個家族造成大的衝擊。這次文字獄後來被金庸詳細地寫進了他的小說《鹿鼎記》中。雍正年間發生的江西科場案是當時最大的一場文字獄,不僅當事人位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查嗣庭全家被下獄,他的長子被殺,本人在獄中服毒自殺,屍體被下詔示眾,家屬被流放。而且查家兄弟查慎行(嗣璉)、查嗣瑮、查瑾等三家老少數百口都遭株連下獄,查嗣瑮和家人被流放陝西,最後客死他鄉。查慎行雖釋放回了家,不久也死了。文字獄甚至牽連到所有浙江人,停止浙江鄉試、會試各一科。經這次打擊,查家一度中落,乾隆19年以後才有人中進士, 康熙年間的輝煌已成前塵往事。金庸的爺爺查文清是查家最後一個進士,是他最敬佩的人,也是對他年輕時影響最深的的人。查文清在江蘇丹陽任知縣時,因為發生著名的“丹陽教案”,被革職。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緒《東華錄》有關這一事件的記載,對此金庸引以為榮。他在小說《連城訣》的後記中說:“我祖父查文清公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為了自己的官位利祿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