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1 / 2)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

在這一時期內,由於相關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南北融合及中外交流的擴大,本草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學術水平更加提高。此間出現的本草,形式多樣,現知的書目近百種。對後世影響較大者,有《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和《雷公炮炙論》等數種。

《本草經集注》(簡稱《集注》)成書於南北朝,作者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該書對魏晉以來300餘年藥學的發展作了總結,全書7卷,其在“序例”部分,對《神農本草經》原文逐一加以注釋,而且增補了大量有關藥物采收、品種鑒別、加工、炮製、製劑、配伍、配方取量等方麵的理論和操作原則。各論收錄藥物增至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並首創“諸病通用藥”,實為病證用藥索引,以便於臨床醫生查閱。該書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的藥學成就,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其編排體例和內容,一直為後世本草學家沿襲。

《雷公炮炙論》成書於南朝劉宋時代(公元420—479),作者雷□。全書收錄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總結了水飛、煨製等多種炮製技術,其對炮製輔料的選用十分考究,對後世中藥炮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該書的問世,標誌著本草又一新興分支學科的誕生。

五、隋唐時期(公元581—907)

隋唐時期,醫藥學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盛唐之時,政權穩定,經濟和文化更加繁榮,交通和海外交往更加拓寬。綜合性大型本草的編修,成為國家的指令性行為。本草圖譜、食療及外來藥等專門性著作的出現,構成了當時本草的又一特色。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成書於唐顯慶4年(公元659年),由李□、蘇敬主持,共23人參與編纂。全書共54卷,載藥844種(一說850種),由藥圖、圖經、本草3部分組成,按自然屬性分為9類。該書由國家組織編修和頒行,成為我國第一部官修本草,增加了藥物圖譜,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也是世界上公開頒布的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

《本草拾遺》成書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作者陳藏器。該書不僅增補了大量民間藥物,還將各種藥物功用概括為十類(即“十劑”),為中藥按臨床功效分類的發端。

六、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

宋代初年,依靠國家的力量,又一次對藥材的來源和品種進行了全麵考訂。雕版印刷等技術的應用,為醫藥書籍的編纂和刊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開寶本草》、《嘉□本草》及《本草圖經》等大型官修本草相繼問世。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581)

在這一時期內,由於相關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南北融合及中外交流的擴大,本草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學術水平更加提高。此間出現的本草,形式多樣,現知的書目近百種。對後世影響較大者,有《吳普本草》、《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和《雷公炮炙論》等數種。

《本草經集注》(簡稱《集注》)成書於南北朝,作者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該書對魏晉以來300餘年藥學的發展作了總結,全書7卷,其在“序例”部分,對《神農本草經》原文逐一加以注釋,而且增補了大量有關藥物采收、品種鑒別、加工、炮製、製劑、配伍、配方取量等方麵的理論和操作原則。各論收錄藥物增至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並首創“諸病通用藥”,實為病證用藥索引,以便於臨床醫生查閱。該書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的藥學成就,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其編排體例和內容,一直為後世本草學家沿襲。

《雷公炮炙論》成書於南朝劉宋時代(公元420—479),作者雷□。全書收錄300種藥物的炮製方法,總結了水飛、煨製等多種炮製技術,其對炮製輔料的選用十分考究,對後世中藥炮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該書的問世,標誌著本草又一新興分支學科的誕生。

五、隋唐時期(公元581—907)

隋唐時期,醫藥學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盛唐之時,政權穩定,經濟和文化更加繁榮,交通和海外交往更加拓寬。綜合性大型本草的編修,成為國家的指令性行為。本草圖譜、食療及外來藥等專門性著作的出現,構成了當時本草的又一特色。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成書於唐顯慶4年(公元659年),由李□、蘇敬主持,共23人參與編纂。全書共54卷,載藥844種(一說850種),由藥圖、圖經、本草3部分組成,按自然屬性分為9類。該書由國家組織編修和頒行,成為我國第一部官修本草,增加了藥物圖譜,開創了世界藥學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也是世界上公開頒布的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