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篇本(1 / 3)

【點評】

據傳召伯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 公正無私。詩人因人而愛樹, 見樹而思人, 詠甘棠, 懷念召伯的德政。不忍傷此樹者, 正是思慕之情懷, 不言思慕, 而思慕之意自見。此詩結構之美, 正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 “他詩煉字一層深一層, 此詩一層輕一層, 然以輕而愈見其珍重耳”。

(吳培德)五噫歌①

梁鴻

陟彼北芒兮, 噫②!

顧瞻帝京兮③, 噫!

宮闕崔嵬兮④, 噫!

民之劬勞兮⑤, 噫!

遼遼未央兮⑥, 噫!

【作者】梁鴻: (東漢初) 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 人, 字伯鸞。家貧博學, 隱居山中。偶過洛陽, 見宮室奢麗, 作《五噫》之歌以諷, 為朝廷所忌, 東逃齊魯。

【注釋】①《五噫歌》原載《後漢書·梁鴻傳》, 《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②陟(zhì): 登高。北芒: 山名, 在河南洛陽城北。噫: 感歎詞。③顧瞻: 看。帝京: 洛陽。④宮闕: 宮殿。崔嵬: 高大貌。⑤劬(qú) 勞: 辛勤, 勞苦。⑥遼遼:遠貌。這裏指時間久遠。未央: 未盡, 沒完沒了。

【點評】這首詩是梁鴻過洛陽時所作。他見到帝京宮闕的豪華, 嗟歎人民無盡期的勞苦, 對帝王的窮奢極欲進行了譴責, 對人民的苦難表示了深切同情。清代張玉榖評此詩雲: “無窮悲痛, 全在五個‘噫’ 字托出, 真是創體。” (《古詩賞析》)

(吳培德)鄭白渠歌①

佚名

田於何所? 池陽穀口②。

鄭國在前, 白渠起後③。

舉臿如雲, 決渠為雨④。

水流灶下, 魚躍入釜⑤。

涇水一石, 其泥數鬥⑥。

且溉且糞, 長我禾黍⑦。

衣食京師, 億萬之口⑧。

【注釋】①這首歌詞始見於《漢書·溝洫誌》, 《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②池陽:漢縣名, 在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二裏。穀口: 白渠引涇水處, 在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黑石灣村。③鄭國: 指鄭國渠, 秦始皇元年(前246), 采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所鑿。渠引涇水東流, 經今涇陽、三原、富平等縣, 至蒲城縣注於洛河, 長300 餘裏, 灌地4 萬餘頃, 使關中成為沃野。白渠: 漢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陝西省三原縣西北。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 采用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所鑿。引涇水, 起穀口, 入櫟陽, 注渭中,長達200 裏, 可灌田4500 餘頃, 民以富饒。④臿(chā): 一作“鍤”, 即鍬, 插地起土的工具。二句說, 人們鑿渠, 舉臿如雲, 揮汗如雨。⑤“水流” 二句: 原書缺此二句, 今據《漢紀》補。二句是寫生活用水之便。⑥涇水: 即涇河, 渭河支流, 在陝西省中部。長451公裏。石(dàn): 容量單位, 十鬥為一石。⑦“且溉” 二句: 渠水肥,既可灌溉, 又可代糞, 有助於禾黍的生長。⑧京師: 西漢京城長安, 在今陝西省西安城西北。

【點評】

據傳召伯曾在甘棠樹下聽訟斷獄, 公正無私。詩人因人而愛樹, 見樹而思人, 詠甘棠, 懷念召伯的德政。不忍傷此樹者, 正是思慕之情懷, 不言思慕, 而思慕之意自見。此詩結構之美, 正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 “他詩煉字一層深一層, 此詩一層輕一層, 然以輕而愈見其珍重耳”。

(吳培德)五噫歌①

梁鴻

陟彼北芒兮, 噫②!

顧瞻帝京兮③, 噫!

宮闕崔嵬兮④, 噫!

民之劬勞兮⑤, 噫!

遼遼未央兮⑥, 噫!

【作者】梁鴻: (東漢初) 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 人, 字伯鸞。家貧博學, 隱居山中。偶過洛陽, 見宮室奢麗, 作《五噫》之歌以諷, 為朝廷所忌, 東逃齊魯。

【注釋】①《五噫歌》原載《後漢書·梁鴻傳》, 《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②陟(zhì): 登高。北芒: 山名, 在河南洛陽城北。噫: 感歎詞。③顧瞻: 看。帝京: 洛陽。④宮闕: 宮殿。崔嵬: 高大貌。⑤劬(qú) 勞: 辛勤, 勞苦。⑥遼遼:遠貌。這裏指時間久遠。未央: 未盡, 沒完沒了。

【點評】這首詩是梁鴻過洛陽時所作。他見到帝京宮闕的豪華, 嗟歎人民無盡期的勞苦, 對帝王的窮奢極欲進行了譴責, 對人民的苦難表示了深切同情。清代張玉榖評此詩雲: “無窮悲痛, 全在五個‘噫’ 字托出, 真是創體。” (《古詩賞析》)

(吳培德)鄭白渠歌①

佚名

田於何所? 池陽穀口②。

鄭國在前, 白渠起後③。

舉臿如雲, 決渠為雨④。

水流灶下, 魚躍入釜⑤。

涇水一石, 其泥數鬥⑥。

且溉且糞, 長我禾黍⑦。

衣食京師, 億萬之口⑧。

【注釋】①這首歌詞始見於《漢書·溝洫誌》, 《樂府詩集》收入《雜歌謠辭》。②池陽:漢縣名, 在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二裏。穀口: 白渠引涇水處, 在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黑石灣村。③鄭國: 指鄭國渠, 秦始皇元年(前246), 采納韓國水工鄭國的建議所鑿。渠引涇水東流, 經今涇陽、三原、富平等縣, 至蒲城縣注於洛河, 長300 餘裏, 灌地4 萬餘頃, 使關中成為沃野。白渠: 漢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在陝西省三原縣西北。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 采用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所鑿。引涇水, 起穀口, 入櫟陽, 注渭中,長達200 裏, 可灌田4500 餘頃, 民以富饒。④臿(chā): 一作“鍤”, 即鍬, 插地起土的工具。二句說, 人們鑿渠, 舉臿如雲, 揮汗如雨。⑤“水流” 二句: 原書缺此二句, 今據《漢紀》補。二句是寫生活用水之便。⑥涇水: 即涇河, 渭河支流, 在陝西省中部。長451公裏。石(dàn): 容量單位, 十鬥為一石。⑦“且溉” 二句: 渠水肥,既可灌溉, 又可代糞, 有助於禾黍的生長。⑧京師: 西漢京城長安, 在今陝西省西安城西北。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