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十四(1 / 1)

耶律善補,字瑤升,孟父楚國王之後。純謹有才智。

景宗即位,授千牛衛大將軍,遷大同軍節度使。及伐宋,韓匡嗣與耶律沙將兵由東路進,善補以南京統軍使由西路進。善補聞匡嗣失利, 兵還。乾亨末,與宋軍戰於滿城,為伐兵所圍,斜軫救之獲免。以失備,大杖決之。

統和初,為惕隱。會宋來侵,善補為都元帥逆之,不敢戰,故嶺西州郡多陷,罷惕隱。以其叔安端有匡輔世宗功,上湣之,徵善補為南府宰相,遷南院大王。

會再舉伐宋,欲攻魏府,召眾集議。將士以魏城無備,皆言可攻。善補曰:「攻固易,然城大叵量,若克其城,士卒貪俘掠,勢必不可遏。且傍多巨鎮,各出援兵,內有重敵,何以當之?」上乃止 。

善補性懦,守靜。凡征討,憚攻戰,急還,以故戰多不利。年七十四卒。

耶律海裏,字留隱,令穩撥裏得之長子。<六>察割之亂,其母的魯與焉。遣人召海裏,海裏拒之。亂平,的魯以子故獲免。

海裏儉素,不喜聲利,以射獵自娛。雖居閑,人敬之若貴官然。保寧初,拜彰國軍節度使,遷惕隱。秩滿,稱疾不仕。久之,複為南院大王。及曹彬、米信等來侵,海裏有卻敵功,賜資忠保義匡國功臣。

帝屢親征,海裏在南院十餘年,鎮以寬靜,戶口增給,時議重之。封漆水郡王,遷上京留守,<七>薨。詔以家貧給葬具。

論曰:當高梁、朔州之捷,偏裨之將如沙與抹隻,既因休哥、斜軫類見其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若蕭幹、海裏拒察割之招,討古告海思之變,則不止有戰功而已。其視善補畏懦,豈不優哉。

一∶ 耶律抹隻 按紀統和元年四月作耶律末隻。

二∶ 乾亨元年春 按此五字據紀乾亨元年二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傳、卷八四耶律沙傳補。

三∶ 是年冬 按「是年冬」三字,原誤作「十一年」。據紀乾亨元年十一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傳、卷八四耶律沙傳改。

四∶ 開遠軍節度使 按紀統和六年七月、八月並作大同軍節度使。大同軍為雲州,開遠軍係雲內州。

五∶ 時皇後以父呼幹 按卷七一睿智皇後傳,後父思溫,幹於皇後應為同輩。

六∶ 忙裏得之長子 忙,原誤「援」。據卷七六本傳及大典四八○改。

七∶ 遷上京留守 按紀統和十二年正月,以南院大王耶律景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景即海裏漢名。

耶律善補,字瑤升,孟父楚國王之後。純謹有才智。

景宗即位,授千牛衛大將軍,遷大同軍節度使。及伐宋,韓匡嗣與耶律沙將兵由東路進,善補以南京統軍使由西路進。善補聞匡嗣失利, 兵還。乾亨末,與宋軍戰於滿城,為伐兵所圍,斜軫救之獲免。以失備,大杖決之。

統和初,為惕隱。會宋來侵,善補為都元帥逆之,不敢戰,故嶺西州郡多陷,罷惕隱。以其叔安端有匡輔世宗功,上湣之,徵善補為南府宰相,遷南院大王。

會再舉伐宋,欲攻魏府,召眾集議。將士以魏城無備,皆言可攻。善補曰:「攻固易,然城大叵量,若克其城,士卒貪俘掠,勢必不可遏。且傍多巨鎮,各出援兵,內有重敵,何以當之?」上乃止 。

善補性懦,守靜。凡征討,憚攻戰,急還,以故戰多不利。年七十四卒。

耶律海裏,字留隱,令穩撥裏得之長子。<六>察割之亂,其母的魯與焉。遣人召海裏,海裏拒之。亂平,的魯以子故獲免。

海裏儉素,不喜聲利,以射獵自娛。雖居閑,人敬之若貴官然。保寧初,拜彰國軍節度使,遷惕隱。秩滿,稱疾不仕。久之,複為南院大王。及曹彬、米信等來侵,海裏有卻敵功,賜資忠保義匡國功臣。

帝屢親征,海裏在南院十餘年,鎮以寬靜,戶口增給,時議重之。封漆水郡王,遷上京留守,<七>薨。詔以家貧給葬具。

論曰:當高梁、朔州之捷,偏裨之將如沙與抹隻,既因休哥、斜軫類見其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若蕭幹、海裏拒察割之招,討古告海思之變,則不止有戰功而已。其視善補畏懦,豈不優哉。

一∶ 耶律抹隻 按紀統和元年四月作耶律末隻。

二∶ 乾亨元年春 按此五字據紀乾亨元年二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傳、卷八四耶律沙傳補。

三∶ 是年冬 按「是年冬」三字,原誤作「十一年」。據紀乾亨元年十一月及卷八三耶律休哥傳、卷八四耶律沙傳改。

四∶ 開遠軍節度使 按紀統和六年七月、八月並作大同軍節度使。大同軍為雲州,開遠軍係雲內州。

五∶ 時皇後以父呼幹 按卷七一睿智皇後傳,後父思溫,幹於皇後應為同輩。

六∶ 忙裏得之長子 忙,原誤「援」。據卷七六本傳及大典四八○改。

七∶ 遷上京留守 按紀統和十二年正月,以南院大王耶律景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景即海裏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