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第十六(3 / 3)

某國太師。

某國太保。

某國司空。本名闥林。

某國某部節度使司。

某國某部節度使。

某國某部節度副使。

某國詳穩司。

某國詳穩。

某國都監。

某國將軍。

某國小將軍。

大部職名:

並同屬國。

諸部職名:

並同部族。

女直國順化王府。景宗保寧九年,女直國來請宰相、夷離之職,以次授者二十一人。聖宗統和八年,封女直阿海為順化王,亦作阿改。天祚天慶二年有順國女直阿鶻產大王。

北女直國大王府。

南女直國大王府。

曷蘇館路女直國大王府。亦曰合蘇袞部女直王,又曰合素女直王,又曰蘇館都大王。聖宗太平六年,曷蘇館諸部許建旗鼓。

長白山女直國大王府。聖宗統和三十年,長白山三十部女直乞授爵秩。

鴨淥江女直大王府。

瀕海女直國大王府。

阻卜國大王府。

阻卜紮剌部節度使司。

阻卜諸部節度使司。聖宗統和二十九年置。

阻卜別部節度使司。

西阻卜國大王府。

北阻卜國大王府。

西北阻卜國大王府。

乞粟河國大王府。

城屈裏國大王府。

術不姑國大王府。亦曰述不姑。又有直不姑。

阿薩蘭回鶻大王府。亦曰阿思懶王府。

回鶻國單於府。興宗重熙二十二年,詔回鶻部副使以契丹人充。

沙州回鶻燉煌郡王府。<一二>

甘州回鶻大王府。

高昌國大王府。

項國大王府。

西夏國西平王府。

高麗國王府。

新羅國王府。<一三>

日本國王府。

吐穀渾國王府。

吐渾國王府。

轄夓斯國王府。

室韋國王府。

黑車子室韋國王府。

鐵驪國王府。

國王府。

沙陀國王府。

貊國王府。

突厥國王府。

西突厥國王府。<一四>

斡朗改國王府。

迪烈德國王府。亦曰敵烈,亦曰迭烈德。

於厥國王府。

越離睹國王府。亦曰斡離都。

阿裏國王府。

襖裏國王府。

朱灰國王府。

烏孫國王府。

於闐國王府。

獅子國王府。

大食國王府。

西蕃國王府。

大蕃國王府。

小蕃國王府。

吐蕃國王府。

阿撒裏國王府。

波剌國王府。

惕德國王府。

仙門國王府。<一五>

鐵不得國王府。<一六>

鼻國德國王府。<一七>

轄剌國隻國王府。<一八>

賃烈國王府。

獲裏國王府。

怕裏國王府。

噪溫國王府。

阿缽頗得國王府。

阿缽押國王府。

沒裏國王府。

要裏國王府。

徒睹古國王府。亦曰徒魯古。

素撒國王府。

夷都袞國王府。

婆都魯國王府。

霸斯黑國王府。

達離諫國王府。

達盧古國王府。

三河國王府。

核列哿國王府。

述律子國王府。

殊保國王府。

蒲昵國王府。

烏裏國王府。

已上諸國。

蒲盧毛朵部大王府。

回跋部大王府。

埢母部大王府。

黃龍府女直部大王府。道宗大康八年,賜官及印。

吾禿婉部大王府。

烏隈於厥部大王府。

婆離八部大王府。

於厥裏部族大王府。太宗會同三年,賜旗鼓。

已上大部。

生女直部。

直不姑部。

狐山部。

撥思母部。

茶紮剌部。

粘八葛部。

耶睹刮部。

耶迷隻部。

撻術不姑部。

渤海部。

西北渤海部。

達裏得部。亦曰達離底。

烏古部。

隈烏古部。

三河烏古部。

烏隈烏骨裏部。

敵烈部。<一九>

迪離畢部。

涅剌部。

烏部。已上三部,隸夫人婆底裏東北路管押司。<二○>

德部。<二一>

諦居部。亦曰諦舉部。

涅剌奧隗部。

八石烈敵烈部。

迭剌葛部。

兀惹部。亦曰烏惹部。

項部。

隗衍項部。

山南項部。

北大濃兀部。

南大濃兀部。

九石烈部。

娘改部。

鼻骨德部。

退欲德部。

涅古部。

遙思拈部。<二二>

劃離部。聖宗統和元年,劃離部請今後詳穩於當部人內選授,<二三>不許。

四部族部。

四蕃部。

三國部。<二四>

素昆那山東部。

胡母思山部。

盧不姑部。

照姑部。

白可久部。<二五>

俞魯古部。

七火室韋部。

黃皮室韋部。

瑤穩部。

嘲穩部。

二女古部。

蔑思乃部。

麻達裏別古部。<二六>

梅裏急部。

斡魯部。

榆裏底乃部。

率類部。

五部蕃部。

蒲奴裏部。

閘古胡裏扒部。

已上諸部。

一:大黃室韋部小黃室韋部按營衛誌下:「突呂不室韋部,本名大、小二黃皮韋戶。太祖為撻馬沙裏,以計降之,乃置為二部。」即突呂不室韋、涅剌拿古二部。檢該二部已見上文,此是重出。

二:伯斯鼻骨部達馬鼻骨部按營衛誌下作伯斯鼻骨德部、達馬鼻骨德部。

三:已上四十九節度按自品部至五國部共五十部。突呂不室韋部、涅剌拿古部與大、小二黃室韋部為前後異名,實四十八部。檢營衛誌下:「奧裏部,統和十二年以與梅隻、墮瑰三部民籍數寡,合為一部。」以上所列有墮瑰無梅隻。按在合並之後應除墮瑰,為四十七部;未合之前,則應加梅隻為四十九部。

四:黃皮室軍詳穩司黃皮室屬國名按下文「諸部」名內有黃皮室韋部。

五:炮手軍手,原作「首」。按紀統和四年六月有炮手,壽隆元年九月有炮人、弩人,下文有「弩手軍」。據改。

六:熊軍按紀統和八年七月,「改南京熊軍為神軍」。此仍用舊名。

七:肴裏奚軍肴裏,原作「滑裏」,據紀開泰八年七月及高麗外記改。

八:契丹奚軍都指揮使司「奚」字疑衍。

九:淶州南兵馬指揮使司淶州,地理誌二作屽州。

一○:開泰七年特置戍長一員巡察按紀,置戍長巡察事,始於太平八年二月。

一一:夏州管內蕃落使按紀統和四年二月作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一二:沙州回鶻燉煌郡王府府字原缺,據前後文補。

一三:新羅國王府按新羅為高麗重出。

一四:貊國突厥國及西突厥國按此三國已亡,或是遺人用舊名貢獻者,因存於史冊。下文烏孫國同此。

一五:仙門國按紀重熙十六年十月,「鐵驪仙門來朝,以始入貢,加右監門衛大將軍」。仙門似是鐵驪酋長名。鐵驪已見,此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