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眾縣。本新黎縣地。
永和縣。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有鬆亭關、神山、九宮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屬中京。統縣二:
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灤河縣。本漢徐無縣地。屬永興宮。
北安州,興化軍,上,刺史。本漢女祁縣地,屬上穀郡。晉為馮跋所據。唐為奚王府西省地。聖宗以漢戶置北安州。屬中京。統縣一:
興化縣。<八>本漢且居縣地。
潭州,廣潤軍,下,刺史。本中京之龍山縣,開泰中置州,仍屬中京。統縣一:
龍山縣。本漢交黎縣地。開泰二年以習家寨置。
鬆山州,勝安軍,下,刺史。開泰中置。統和八年省,複置。屬中京。統縣一:
鬆山縣。<九>本漢文成縣地。邊鬆漠,商賈會衝。開泰二年置縣。有鬆山川。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至望京館。五十裏至順州。七十裏至檀州,漸入山。五十裏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澱。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複裏堠,但以馬行記日,<一○>約其裏數。九十裏至古北口,兩傍峻崖,僅容車軌。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裏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裏至臥如來館。<一一>過烏灤河,<一二>東有灤州,又過摸鬥嶺,一名渡雲嶺,<一三>芹菜嶺,七十裏至柳河館。鬆亭嶺甚險峻,七十裏至打造部落館。<一四>東南行五十裏至牛山館。八十裏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裏至鐵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裏至富穀館。八十裏至通天館。二十裏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圓才四裏許。門但重屋,無築之製。南門曰朱夏,門內通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望闕。次至大同館。其門正北曰陽德、閶闔。城內西南隅岡上有寺。<一五>城南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古北口,<一六>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鬆鬱然,深穀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多青羊黃豕。<一七>
成州,興府軍,節度。晉國長公主以媵戶置,軍曰長慶,隸上京。複改軍名。<一八>統縣一:
同昌縣。
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容垂複居焉,後為馮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神龍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複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一九>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製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製置,隸積慶宮。後屬興聖宮。重熙十年升興中府。有大華山、小華山、香高山、麝香崖 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駐龍峪、神射泉、小靈河。統州二、縣四:
和眾縣。本新黎縣地。
永和縣。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有鬆亭關、神山、九宮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屬中京。統縣二:
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灤河縣。本漢徐無縣地。屬永興宮。
北安州,興化軍,上,刺史。本漢女祁縣地,屬上穀郡。晉為馮跋所據。唐為奚王府西省地。聖宗以漢戶置北安州。屬中京。統縣一:
興化縣。<八>本漢且居縣地。
潭州,廣潤軍,下,刺史。本中京之龍山縣,開泰中置州,仍屬中京。統縣一:
龍山縣。本漢交黎縣地。開泰二年以習家寨置。
鬆山州,勝安軍,下,刺史。開泰中置。統和八年省,複置。屬中京。統縣一:
鬆山縣。<九>本漢文成縣地。邊鬆漠,商賈會衝。開泰二年置縣。有鬆山川。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出燕京北門,至望京館。五十裏至順州。七十裏至檀州,漸入山。五十裏至金溝館。將至館,川原平曠,謂之金溝澱。自此入山,詰曲登陟,無複裏堠,但以馬行記日,<一○>約其裏數。九十裏至古北口,兩傍峻崖,僅容車軌。又度德勝嶺,盤道數層,俗名思鄉嶺,八十裏至新館。過雕窠嶺、偏槍嶺,四十裏至臥如來館。<一一>過烏灤河,<一二>東有灤州,又過摸鬥嶺,一名渡雲嶺,<一三>芹菜嶺,七十裏至柳河館。鬆亭嶺甚險峻,七十裏至打造部落館。<一四>東南行五十裏至牛山館。八十裏至鹿兒峽館。過蝦蟆嶺,九十裏至鐵漿館。過石子嶺,自此漸出山,七十裏至富穀館。八十裏至通天館。二十裏至中京大定府。城垣卑小,方圓才四裏許。門但重屋,無築之製。南門曰朱夏,門內通步廊,多坊門。又有市樓四:曰天方、大衢、通、望闕。次至大同館。其門正北曰陽德、閶闔。城內西南隅岡上有寺。<一五>城南有園圃,宴射之所。自過古北口,<一六>居人草庵板屋,耕種,但無桑柘;所種皆從壟上,虞吹沙所壅。山中長鬆鬱然,深穀中時見畜牧牛馬橐駝,多青羊黃豕。<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