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的時候就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為什麼是民生之本呢?就是有就業你才有工資,有工資才有支出、才有收入、才有消費,消費才能買房子、上學、看病、日常生活、出行等等,才有支付能力,所以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如果說一個社會失業的人很多,失業的勞動力很多,失業涉及的家庭很多,那麼這個社會貧困的人就很多,這個社會就不會穩定、和諧。所以中央說就業是民生之本,而且要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實際上主要是指這方麵。
【內容提示】
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每年需要2400萬個就業崗位。
農民每人平均4畝多地。每年有400萬的大學生要就業。
技術進步的結果是減少勞動力。
周天勇:從我們國家的就業形勢來看,可以說我們麵臨著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最巨大的就業壓力。城鎮每年新增要就業的勞動力550萬,農村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每年有800萬~1000萬,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都是在1000萬~1100萬這個數量。另外“十五”期間,我們還有由於礦山資源枯竭、國有企業改革、集體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等等這些需要再就業的勞動力,就是他下崗了,或者他要從這個產業中調整出來,這種勞動力每年也要有400萬。往年我們還有一些失業的累計也需要消化。這樣“十五”期間每年大概是2300萬~2400萬,“十一五”期間仍然是這個數字,每年國家需要提供24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使社會比較和諧,才能使老百姓生活有所保證,才能使失業率降下來。就是說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消化往年的失業勞動力的壓力大,這就是“十一五”期間就業的四個特點。
我有的時候去講課有些人也提出來,說你看我們城鎮都就業不了,為什麼還讓農民跑到城裏來?從我國農民的人均耕地看,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是幾百畝、一千畝,一個農業勞動力種了幾百畝到一千畝地。像韓國和日本一個農業勞動力也種10畝、13畝、15畝。我國呢?長江以南一個農業勞動力隻種了1畝地,黃河以南就是2~3畝地,全國平均是4畝多地,在農業上勞動力沒有再增加收入的可能,而且由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問題就更嚴重。雖然這兩年稅費減免,國家加大支持力度,但是農民要增收就必須從農業上轉移出來。農民現在增收的70%到80%來自於到城裏打工,所以不轉移出來農民是不可能增收的。
另外,從我們的就業群體來看,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一個就是國企改革、集體企業改革、礦業城市資源型產業衰竭以後要轉移的這些勞動力,還有三線建設,這一部分勞動力一般都在40歲到50歲這個年齡,包括技能在內的各方麵都存在著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問題。那麼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的就業,2004年是328萬,2005年比這還要多。“十一五”期間,每年可能將近400多萬,400多萬的大學生要就業也成為一個很緊張的問題。還有若幹的軍人複轉,也需要就業。這些就是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壓力特別大。
黨的十六大的時候就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為什麼是民生之本呢?就是有就業你才有工資,有工資才有支出、才有收入、才有消費,消費才能買房子、上學、看病、日常生活、出行等等,才有支付能力,所以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如果說一個社會失業的人很多,失業的勞動力很多,失業涉及的家庭很多,那麼這個社會貧困的人就很多,這個社會就不會穩定、和諧。所以中央說就業是民生之本,而且要千方百計地擴大就業,實際上主要是指這方麵。
【內容提示】
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每年需要2400萬個就業崗位。
農民每人平均4畝多地。每年有400萬的大學生要就業。
技術進步的結果是減少勞動力。
周天勇:從我們國家的就業形勢來看,可以說我們麵臨著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最巨大的就業壓力。城鎮每年新增要就業的勞動力550萬,農村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每年有800萬~1000萬,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都是在1000萬~1100萬這個數量。另外“十五”期間,我們還有由於礦山資源枯竭、國有企業改革、集體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等等這些需要再就業的勞動力,就是他下崗了,或者他要從這個產業中調整出來,這種勞動力每年也要有400萬。往年我們還有一些失業的累計也需要消化。這樣“十五”期間每年大概是2300萬~2400萬,“十一五”期間仍然是這個數字,每年國家需要提供24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使社會比較和諧,才能使老百姓生活有所保證,才能使失業率降下來。就是說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消化往年的失業勞動力的壓力大,這就是“十一五”期間就業的四個特點。
我有的時候去講課有些人也提出來,說你看我們城鎮都就業不了,為什麼還讓農民跑到城裏來?從我國農民的人均耕地看,國際上很多國家都是幾百畝、一千畝,一個農業勞動力種了幾百畝到一千畝地。像韓國和日本一個農業勞動力也種10畝、13畝、15畝。我國呢?長江以南一個農業勞動力隻種了1畝地,黃河以南就是2~3畝地,全國平均是4畝多地,在農業上勞動力沒有再增加收入的可能,而且由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問題就更嚴重。雖然這兩年稅費減免,國家加大支持力度,但是農民要增收就必須從農業上轉移出來。農民現在增收的70%到80%來自於到城裏打工,所以不轉移出來農民是不可能增收的。
另外,從我們的就業群體來看,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一個就是國企改革、集體企業改革、礦業城市資源型產業衰竭以後要轉移的這些勞動力,還有三線建設,這一部分勞動力一般都在40歲到50歲這個年齡,包括技能在內的各方麵都存在著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問題。那麼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學生的就業,2004年是328萬,2005年比這還要多。“十一五”期間,每年可能將近400多萬,400多萬的大學生要就業也成為一個很緊張的問題。還有若幹的軍人複轉,也需要就業。這些就是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壓力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