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黨錮解除,張儉回到家鄉,大將軍、三公府爭相聘請他,朝廷又打算任命他為少府卿,但他都沒有去。曹操遷獻帝於許縣後,征他做衛尉,張儉這一次去了,但他閉門謝客,不出門也不問事,把朝廷配給自己的車子掛到牆上,八十四歲時去世。
■漢末三國最酷的“犀利哥”■
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趕忙組織軍隊進行鎮壓,但也有人不同意使用武力,認為還有更好的辦法,有個河內郡人就向朝廷上書,說隻需要派人到黃河上麵向北誦讀《孝經》即可退敵。提出這個雷人建議的就是向栩。
根據《漢末英雄記》的記載,向栩字甫興,是河內郡朝歌縣人,他有個先人叫尚子平,做過縣裏的功曹,大約相當於縣政府人事科長。向子平“有道術”,辭去公職後到山裏隱居,靠挑柴禾出來賣為生。向栩從小喜歡讀書,但性格“卓詭不倫”,比較另類,他最喜歡讀《老子》,一天神神道道,“狀如學道,又似狂生”,他平時披頭散發,頭頂戴一個絳色的綃頭。
《漢末英雄記》說向栩經常坐在灶台北麵的一張板床上,一坐就是很久,經常在那裏沉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時間久了,床板上都留下了膝踝足指的印記。他不喜歡說話,但經常發出長嘯,有朋友來了也不正眼瞧,自己該坐就坐,該躺就躺。有人跑到他麵前行拜見之禮,他也不作答,隻當沒看見。
這種做派恐怕就連最愛耍酷的禰衡也自愧不如。《後漢書》裏把向栩列入獨行列傳中,所謂獨行就是有與眾不同之處,應著孔子一句話就是“與其不得中庸,必也得狂狷乎”。據《後漢書》記載,向栩倒是有些學問,有人拜他為師,他就給人家改名字叫“顏淵”、“子貢”、“季路”、“冉有”什麼的。作為人師,好歹也是個知識分子,但他經常騎驢入市,向別人乞討。有時還把要飯時結識的乞丐邀請到家裏來,對他們好酒好肉招待。向栩不是窮得真要當乞丐,而像是要體驗生活,沒有人能猜透他到底想什麼,公府征辟他、舉他為孝廉他都不去。
最後他還是應征了,居然被朝廷任命為趙國相,也不知道朝廷的人事部門是怎麼考察的。大家也認為向栩與眾不同,肯定會弄出特立獨行的事來,結果發現他一上任就給自己配了好車、好馬,很會享受,於是大家懷疑之前他是在作秀。他到任後不太管事,不看公文,官府裏的草都長得好高。後來他改任侍中,每次議論國家大事都直言不諱、聲色俱厲,大家都害怕他。黃巾起義爆發他提出那項雷人的建議後,宦官頭目張讓認為他這是反對朝廷用兵,是黃巾軍的臥底,於是把他抓起來殺了。
■漢末三國助人為樂的楷模■
《漢末英雄記》提到的劉翊也被《後漢書》歸入獨行列傳裏,但他不是因為言行“雷人”,也不是因為舉止狂狷,而是因為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最後因為救助別人把自己給餓死了。
後來黨錮解除,張儉回到家鄉,大將軍、三公府爭相聘請他,朝廷又打算任命他為少府卿,但他都沒有去。曹操遷獻帝於許縣後,征他做衛尉,張儉這一次去了,但他閉門謝客,不出門也不問事,把朝廷配給自己的車子掛到牆上,八十四歲時去世。
■漢末三國最酷的“犀利哥”■
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趕忙組織軍隊進行鎮壓,但也有人不同意使用武力,認為還有更好的辦法,有個河內郡人就向朝廷上書,說隻需要派人到黃河上麵向北誦讀《孝經》即可退敵。提出這個雷人建議的就是向栩。
根據《漢末英雄記》的記載,向栩字甫興,是河內郡朝歌縣人,他有個先人叫尚子平,做過縣裏的功曹,大約相當於縣政府人事科長。向子平“有道術”,辭去公職後到山裏隱居,靠挑柴禾出來賣為生。向栩從小喜歡讀書,但性格“卓詭不倫”,比較另類,他最喜歡讀《老子》,一天神神道道,“狀如學道,又似狂生”,他平時披頭散發,頭頂戴一個絳色的綃頭。
《漢末英雄記》說向栩經常坐在灶台北麵的一張板床上,一坐就是很久,經常在那裏沉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時間久了,床板上都留下了膝踝足指的印記。他不喜歡說話,但經常發出長嘯,有朋友來了也不正眼瞧,自己該坐就坐,該躺就躺。有人跑到他麵前行拜見之禮,他也不作答,隻當沒看見。
這種做派恐怕就連最愛耍酷的禰衡也自愧不如。《後漢書》裏把向栩列入獨行列傳中,所謂獨行就是有與眾不同之處,應著孔子一句話就是“與其不得中庸,必也得狂狷乎”。據《後漢書》記載,向栩倒是有些學問,有人拜他為師,他就給人家改名字叫“顏淵”、“子貢”、“季路”、“冉有”什麼的。作為人師,好歹也是個知識分子,但他經常騎驢入市,向別人乞討。有時還把要飯時結識的乞丐邀請到家裏來,對他們好酒好肉招待。向栩不是窮得真要當乞丐,而像是要體驗生活,沒有人能猜透他到底想什麼,公府征辟他、舉他為孝廉他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