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挾北征烏桓大勝的餘威南下荊州,開始了他統一江南的漫漫征程。此次南征盡管結局已被曆史定格於赤壁的那場大火,但其初期進展卻頗為順利,曹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據《三國誌》和《文士傳》記載,在劉琮思考是否投降的問題上,王粲立了功,曹操平定荊州後大封十五名荊州人士為侯,其中就有王粲,這樣王粲不僅是“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成為政治地位最高的一個。

■長期在曹操身邊任職——親曆重大事件■

加入曹魏陣營成為王粲一生的重要分野。此前王粲就對曹操充滿好感,他曾說:“曹公故人傑也。雄略冠時,智謀出世,摧袁氏於官渡,驅孫權於江外,逐劉備於隴右,破烏桓於白登,其餘梟夷蕩定者,往往如神,不可勝計。”在王粲的眼裏,曹操是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自然也是自己敬重景仰的明主。所以,當曹操得到荊州後“置酒漢濱”時,王粲主動捧著酒杯上前恭賀。

曹操對王粲也頗為看重,一則源於他力勸劉琮投降,保證了荊州的“和平接收”;二則他是山陽郡王氏後人,曹操自己雖出身於通常所說的庶族,但他在政治上一向與世族大家結盟;三則王粲與蔡邕有特殊情誼,而曹操與蔡邕也是忘年之交,曹操後來把蔡邕流落到南匈奴人那裏的女兒蔡文姬用重金贖回。所有這些使曹操對王粲這個比自己小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很有好感,讓他一直在自己身邊任職。

王粲在曹魏陣營擔任過的職務有三個,分別是丞相掾、軍謀祭酒和侍中。漢代丞相府內設了十幾個辦事部門,類似於處或局,其部門長官稱“掾”,副長官稱“掾屬”,丞相掾是很有實權的職務。“祭酒”是用酒祭祀,後來也指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並引申為類似“首席”的意思,東漢太學的教授稱博士,博士祭酒就是首席教授,也就是校長。曹操擔任丞相時,軍謀是丞相府裏的軍事參謀人員,軍謀祭酒就是首席參謀、參謀處長或參謀長,王粲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說明曹操對王粲的個人才能是認可的,在政治上對他也是絕對信任的。“侍中”是部長級的高級顧問,政治地位很高,魏國共有三位侍中,其中之一就是王粲。

王粲比曹操早死了三年,他三十一歲加入曹魏陣營,四十一歲因病去世。十年間所擔任的三個職務都直接服務於曹操本人,因而得以與曹操以及曹魏陣營裏的其他著名人物朝夕相處,這為他後來撰寫《漢末英雄記》提供了一般史學家所不具備的特殊條件。據史料記載,十年間王粲曾隨曹操出征六次之多,不僅與曹操“遊觀出入”、“多得驂乘”,而且親身經曆了合肥之戰、潼關之戰等重大戰役,親身體驗了戰爭的殘酷和艱辛,領略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和個人風采,這些都反映在他所寫的大量詩文中,也記錄在《漢末英雄記》一書裏。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挾北征烏桓大勝的餘威南下荊州,開始了他統一江南的漫漫征程。此次南征盡管結局已被曆史定格於赤壁的那場大火,但其初期進展卻頗為順利,曹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據《三國誌》和《文士傳》記載,在劉琮思考是否投降的問題上,王粲立了功,曹操平定荊州後大封十五名荊州人士為侯,其中就有王粲,這樣王粲不僅是“建安七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成為政治地位最高的一個。

■長期在曹操身邊任職——親曆重大事件■

加入曹魏陣營成為王粲一生的重要分野。此前王粲就對曹操充滿好感,他曾說:“曹公故人傑也。雄略冠時,智謀出世,摧袁氏於官渡,驅孫權於江外,逐劉備於隴右,破烏桓於白登,其餘梟夷蕩定者,往往如神,不可勝計。”在王粲的眼裏,曹操是當代首屈一指的英雄,自然也是自己敬重景仰的明主。所以,當曹操得到荊州後“置酒漢濱”時,王粲主動捧著酒杯上前恭賀。

曹操對王粲也頗為看重,一則源於他力勸劉琮投降,保證了荊州的“和平接收”;二則他是山陽郡王氏後人,曹操自己雖出身於通常所說的庶族,但他在政治上一向與世族大家結盟;三則王粲與蔡邕有特殊情誼,而曹操與蔡邕也是忘年之交,曹操後來把蔡邕流落到南匈奴人那裏的女兒蔡文姬用重金贖回。所有這些使曹操對王粲這個比自己小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很有好感,讓他一直在自己身邊任職。

王粲在曹魏陣營擔任過的職務有三個,分別是丞相掾、軍謀祭酒和侍中。漢代丞相府內設了十幾個辦事部門,類似於處或局,其部門長官稱“掾”,副長官稱“掾屬”,丞相掾是很有實權的職務。“祭酒”是用酒祭祀,後來也指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並引申為類似“首席”的意思,東漢太學的教授稱博士,博士祭酒就是首席教授,也就是校長。曹操擔任丞相時,軍謀是丞相府裏的軍事參謀人員,軍謀祭酒就是首席參謀、參謀處長或參謀長,王粲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說明曹操對王粲的個人才能是認可的,在政治上對他也是絕對信任的。“侍中”是部長級的高級顧問,政治地位很高,魏國共有三位侍中,其中之一就是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