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恩說過,人從一出生,就在不斷地體驗。當人們擁有意識之後,就會不斷地將“我”這一存在的觀念,放到自己的身上去體驗,最終得出:我是一個存在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
我們原本以為,從人的這一體驗中衍生出來的個體意識,能夠持續穩定,直到我們死去,這一個體意識才會消失。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很多時候,外界環境和個人思維都會發生變化。有些變化來得很突然,它能夠在瞬間將一個人推向痛苦的深淵,讓其徹底崩潰,這便是醫學生所說的急性精神病患者。而生活中,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是慢性的,輕微的。很多患有精神病的人,在外人看來,充其量隻是頭腦有些不正常罷了,隻有當這種不正常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之後,人們才猛然發現,這家夥原來是個神經病。
個體存在體驗,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都伴隨著我們的東西。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遭遇的事情,與個人情感的承受能力不同,個人存在體驗也就會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方說,一個情感承受力比較好的人,他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外在壓力化解,從而讓自己免受傷害。例如,一個不懂中餐禮儀的人,在飯桌上受到了別人的指責,他能夠這樣想: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他還可以這樣想:吃飯在於舒服,何必之乎者也?他甚至還可以把對方當成木頭:老子就愛這樣,你要咋滴?於是,此人的個體的存在,並沒有受到外界的威脅,他對於自己的體驗,依然朝著他原有的方向去發展。
然而,換做是情感承受能力弱的人呢?他可能從此會在自己心裏留下陰影。從此以後,他害怕與他人一同進餐,他會為自己找一個小房間,然後躲起來。他用一種逃避的方式,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可他又不甘於這樣被人淘汰,他覺得,他沒有必要受到那些人的指責,他委屈,他憤怒,他無奈,他恐懼。各種不同的思想意識,開始在個人的體內掙紮,最終讓他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還是我嗎?好,到這裏,個人存在體驗便出現問題了,我已經不再是我,而是一個被人拋棄的邊緣人。
當一個人成為了邊緣人之後,他的個人體驗便始終在排斥於融合之間。一方麵,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個依靠,讓自己徹底寄生在他人身上,並渴望他人的血液和自己的血液溶為一體,從而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另一方麵,他的思想意識又在告訴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是不是把我自己給丟失了?我這樣活在他人的生命裏,有意義嗎?於是,接下來便是排斥,他開始害怕別人對他的愛,他對愛的恐懼遠遠大於對恨的恐懼。別人對他的愛讓他感覺到有壓力,甚至是對他個人自我的一種威脅。而當這人的個人體驗,完全得不到別人的引導時,此人便會在融入與排斥之間搖擺,最終讓痛苦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吞噬。最終的結果便是:此人成為了精神病患者,每天開始把自己的痛苦用一些毫無頭緒的,外人無法理解的語言重複出來。
萊恩說過,人從一出生,就在不斷地體驗。當人們擁有意識之後,就會不斷地將“我”這一存在的觀念,放到自己的身上去體驗,最終得出:我是一個存在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
我們原本以為,從人的這一體驗中衍生出來的個體意識,能夠持續穩定,直到我們死去,這一個體意識才會消失。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在很多時候,外界環境和個人思維都會發生變化。有些變化來得很突然,它能夠在瞬間將一個人推向痛苦的深淵,讓其徹底崩潰,這便是醫學生所說的急性精神病患者。而生活中,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是慢性的,輕微的。很多患有精神病的人,在外人看來,充其量隻是頭腦有些不正常罷了,隻有當這種不正常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之後,人們才猛然發現,這家夥原來是個神經病。
個體存在體驗,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都伴隨著我們的東西。由於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遭遇的事情,與個人情感的承受能力不同,個人存在體驗也就會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方說,一個情感承受力比較好的人,他能夠輕而易舉地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外在壓力化解,從而讓自己免受傷害。例如,一個不懂中餐禮儀的人,在飯桌上受到了別人的指責,他能夠這樣想: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他還可以這樣想:吃飯在於舒服,何必之乎者也?他甚至還可以把對方當成木頭:老子就愛這樣,你要咋滴?於是,此人的個體的存在,並沒有受到外界的威脅,他對於自己的體驗,依然朝著他原有的方向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