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雲南交通(1 / 3)

1937年12月初,各縣征召的民工基本到齊,西段築路工程和東段改善工程全麵展開。14萬名彝、白、傣、苗、傈僳、景頗、阿昌、崩龍、回、漢各族民工,帶著少量口糧和鋤頭、畚箕等原始工具,冒著寒冬酷暑,日夜趕工,不停地刨土掘石,一尺一寸地開出毛路。特別是瀾滄江、怒江兩岸的絕壁上開路的民工,冒著艱險在距江麵絕對高度達七八百米的懸崖上,用繩索懸掛身體,在峭壁上用鋼釺鑿出立足點,再鑿眼用炸藥炸出毛路。1938年5~6月,趕工搶修的高峰時期,上陣民工多達20萬人。經過9個月的艱苦勞動,新建的西段工程於8月30日完工,橫越瀾滄江跨經84米的功果懸索橋和怒江上改造的鋼索橋——惠通橋也都先後建成。1938年8月31日,全線正式通車,比一年的限期提前3個多月。據不完全統計,僅下關至畹町的西段新建公路,完成土石方1 233萬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橋梁7座,小橋522座,涵洞1 143個。橫跨怒江、瀾滄江的3座鋼索橋(惠通橋、功果橋和後建的昌淦橋)都是當時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的最早的公路吊橋。雲南人民在修築被中外人士稱譽為“當代最偉大、最艱苦的工程”的滇緬公路中,僅民工投入的勞動就達1 000萬個工日;築路過程中因工傷因病而犧牲的民工有1 667人,傷殘人數達3 334人。1939~1941年間,對滇緬公路,又進行過幾次規模較大的改善工程,省政府先後動員18個縣的民工7萬人,協助滇緬公路工程局對路基過狹、彎道過急、坡度過陡、行車困難甚至危險的路段,如級山坡、天子廟坡、三台山和怒江、瀾滄江兩岸的兩大坡道等20多個路段加以拓寬或改線,並鋪築60多公裏的彈石路麵。1941年又在畹町至保山的線路上鋪築柏油路麵157公裏(畹町至龍陵黃草壩)。民工投入每日勞動約250萬工日。基本上實現行政院要求的運輸量達每日進口600噸,每日行車600輛的標準。

滇緬公路的建成,發揮了戰時國際運輸通道的重要作用。從1939年2月開始正常運輸到1941年底的近3年時間(1940年英國封閉滇緬公路3個月除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2 000輛汽車,先後運入的軍用物資有:武器、彈藥、軍用通訊、交通器材,美國租借法案援助的各種油類,汽油、柴油、潤滑油、煤油等,以及民用物資,如棉紗、布匹、藥品、醫療器械、電機等共計22萬多噸;加上其他軍事部門汽車3 000輛、商車2 000輛運進的45.2萬噸物資。後期(含1945年初中印公路)運進物資10萬多噸;還有汽車1萬多部。對增強抗日作戰力量,緩解後方生產和經濟方麵的困難,都有很大作用。同時,國內的大量戰略物資,也通過滇緬公路出口國外,僅1941年3~11月統計,運出大錫4 250噸,鎢砂9 000噸,桐油6.6噸,以及銻塊、豬鬃等2萬多噸。從滇緬公路出口物資的貨幣價格,僅1941年1~10月統計,就折合國幣25.8億元,為1937年海口暢通時出口額8.3億元的3倍多,有力地支持了同盟國的軍工、民用生產,又補償了盟國對華的經濟援助。此外,滇緬公路在軍隊調運、軍需運輸方麵的作用也很大,特別是兩次遠征軍的調運,滇西反攻戰中10多萬軍隊和大批軍需品等都是依靠滇緬公路得到及時趕運的。

1937年12月初,各縣征召的民工基本到齊,西段築路工程和東段改善工程全麵展開。14萬名彝、白、傣、苗、傈僳、景頗、阿昌、崩龍、回、漢各族民工,帶著少量口糧和鋤頭、畚箕等原始工具,冒著寒冬酷暑,日夜趕工,不停地刨土掘石,一尺一寸地開出毛路。特別是瀾滄江、怒江兩岸的絕壁上開路的民工,冒著艱險在距江麵絕對高度達七八百米的懸崖上,用繩索懸掛身體,在峭壁上用鋼釺鑿出立足點,再鑿眼用炸藥炸出毛路。1938年5~6月,趕工搶修的高峰時期,上陣民工多達20萬人。經過9個月的艱苦勞動,新建的西段工程於8月30日完工,橫越瀾滄江跨經84米的功果懸索橋和怒江上改造的鋼索橋——惠通橋也都先後建成。1938年8月31日,全線正式通車,比一年的限期提前3個多月。據不完全統計,僅下關至畹町的西段新建公路,完成土石方1 233萬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橋梁7座,小橋522座,涵洞1 143個。橫跨怒江、瀾滄江的3座鋼索橋(惠通橋、功果橋和後建的昌淦橋)都是當時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的最早的公路吊橋。雲南人民在修築被中外人士稱譽為“當代最偉大、最艱苦的工程”的滇緬公路中,僅民工投入的勞動就達1 000萬個工日;築路過程中因工傷因病而犧牲的民工有1 667人,傷殘人數達3 334人。1939~1941年間,對滇緬公路,又進行過幾次規模較大的改善工程,省政府先後動員18個縣的民工7萬人,協助滇緬公路工程局對路基過狹、彎道過急、坡度過陡、行車困難甚至危險的路段,如級山坡、天子廟坡、三台山和怒江、瀾滄江兩岸的兩大坡道等20多個路段加以拓寬或改線,並鋪築60多公裏的彈石路麵。1941年又在畹町至保山的線路上鋪築柏油路麵157公裏(畹町至龍陵黃草壩)。民工投入每日勞動約250萬工日。基本上實現行政院要求的運輸量達每日進口600噸,每日行車600輛的標準。

滇緬公路的建成,發揮了戰時國際運輸通道的重要作用。從1939年2月開始正常運輸到1941年底的近3年時間(1940年英國封閉滇緬公路3個月除外),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2 000輛汽車,先後運入的軍用物資有:武器、彈藥、軍用通訊、交通器材,美國租借法案援助的各種油類,汽油、柴油、潤滑油、煤油等,以及民用物資,如棉紗、布匹、藥品、醫療器械、電機等共計22萬多噸;加上其他軍事部門汽車3 000輛、商車2 000輛運進的45.2萬噸物資。後期(含1945年初中印公路)運進物資10萬多噸;還有汽車1萬多部。對增強抗日作戰力量,緩解後方生產和經濟方麵的困難,都有很大作用。同時,國內的大量戰略物資,也通過滇緬公路出口國外,僅1941年3~11月統計,運出大錫4 250噸,鎢砂9 000噸,桐油6.6噸,以及銻塊、豬鬃等2萬多噸。從滇緬公路出口物資的貨幣價格,僅1941年1~10月統計,就折合國幣25.8億元,為1937年海口暢通時出口額8.3億元的3倍多,有力地支持了同盟國的軍工、民用生產,又補償了盟國對華的經濟援助。此外,滇緬公路在軍隊調運、軍需運輸方麵的作用也很大,特別是兩次遠征軍的調運,滇西反攻戰中10多萬軍隊和大批軍需品等都是依靠滇緬公路得到及時趕運的。

(二)修築省際公路幹道

1938年底滇緬公路建成通車後,急需修築與滇緬公路內聯的省際公路幹道,使國際通道運入的物資能迅速流轉到後方各省,發揮支援抗戰的積極作用。1938~1944年間,省政府與交通部共同商定,發動數十萬民工,協助交通工程部門興建和續修通往四川、貴州、廣西、西康等省的公路幹線。

(1)川滇東路。起自四川瀘州經貴州威寧止於雲南沾益縣天生橋。從天生橋往東經滇黔公路連接貴陽,往南連接滇越公路,往西至昆明接通滇緬公路。川滇東路貫通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是滇緬公路內聯西南、西北各省的省際幹道。對於戰時外援物資的流轉,內地物資的出口和後方的軍運都有重要作用。

川滇東路包括新建和續建工程,全線分為北、南兩大段。北段自瀘州至威寧,由四川、貴州兩省負責修建;南段由貴州威寧經雲南、貴州交界的杉木箐過宣威到沾益天生橋,與滇黔公路銜接,全長255.8公裏,由雲南省承修。川滇東路南段,雲南境內沾益(天生橋)—宣威—杉木箐段,戰前作為滇東北公路幹道,雲南省政府按義務工役製,征召民工修築過不連貫的土路。杉木箐至威寧段屬於貴州境內段,經雲南貴州兩省協商,由威寧縣征集民工也修築過一部分土路。抗戰開始,為加強西南後方戰時交通建設,內聯滇緬公路的各條省際公路幹道都需要加快工程進度。在交通部西南公路總局的統一指揮下,對川滇東路全線進行搶修。1938年初,雲南省政府派公路總局會辦楊文清負責搶修川滇東路南段由沾益到威寧的工程。省政府隨即命令宣威、沾益、曲靖等縣征召1萬多民工上陣。由省公路局原負責修宣威至昭通公路的宣昭公路工程分處管理宣杉(宣威—杉木箐)段和杉威(寧)段的施工;又成立沾宣段工程分處負責搶修沾益天生橋至宣威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