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

這是一首“言誌”詩。葉劍英在寫這首詩時,尚是一個不滿20歲的鄉村中學生。但詩中有如此恢弘的氣勢、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那時候,辛亥革命剛剛發生不久,中國政局仍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竊國大賊袁世凱倒行逆施,陰謀恢複帝製,喪權辱國,賣國求榮。全國討袁聲浪高漲,群雄並起。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的葉劍英,麵對著積弱不振的祖國,倍感憂慮。他仰慕那些“拔劍角群雄”的愛國誌士,決心效仿他們,投筆從戎,“拔劍高歌”,鏟惡懲凶,救國濟民。此詩氣勢磅礴,意蘊無窮,既表現出一股震人心魄的陽剛雄奇之美,同時也展示了葉劍英感慨興亡的愛國情懷和實現世界“大同”的博大誌向。這是葉劍英日後投身革命的認識前提,也是他日後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思想基礎。1917年,葉劍英就讀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期間,習武之餘,也常與學友切磋詩藝。其後,昆明出版的《劍餘詩集》就收入他的古詩10餘首,其中不乏清新俊逸的佳篇麗句。如他在《夜宴》一詩中寫道:“興爽春衣沾露濕,情高秋思落詩魂。更憐良夜嫌更促,把劍長歌氣壓軒。”這是一首作者借描寫夜宴場景而抒發情懷的詩篇,詩句精練,熱情奔放,音韻鏗鏘,充滿了激越的豪情。尤其是“把劍長歌氣壓軒”一句,更是豪氣縱橫,壯懷激烈!讀到這樣的詩句,人們不難看到當年的葉劍英是何等英姿勃勃,意氣風發。

投身革命以後的葉劍英,吟詩寫詩仍是他的一大“癖好”。在戎馬倥傯之中,在軍務冗繁之暇,他口吟筆耕,“放眼高歌”,或以詩言誌,或以詩抒懷,寫下了大量的詩章。這些詩作,文辭瑰麗,含蘊宏深,氣勢磅礴,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感人的藝術魅力,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喜愛。在延安時期,葉劍英是“懷安詩社”的成員之一。“懷安詩社”成立於1941年9月,由林伯渠、謝覺哉、高自立等邀集民間的詩人墨客,其中多係六七十歲的老人組成的一個文學團體,取“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之意,定名為“懷安詩社”,並推舉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李木庵主持詩壇,彙集佳作。後來參加“懷安詩社”的人員甚多,有中央和邊區各部門的領導,有來延安學習的各根據地的幹部,有邊區參議員中的地方耆老,還有民間能詩善賦之士。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吳玉章、續範亭等都是該詩社的成員。閑暇之餘,葉劍英經常與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等“懷安諸老”聚會,賦詩吟詠,述誌抒懷,相互唱和,也經常寫詩,在詩友中交流傳閱,彼此品評。

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慰祝蒼生樂大同。

這是一首“言誌”詩。葉劍英在寫這首詩時,尚是一個不滿20歲的鄉村中學生。但詩中有如此恢弘的氣勢、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那時候,辛亥革命剛剛發生不久,中國政局仍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竊國大賊袁世凱倒行逆施,陰謀恢複帝製,喪權辱國,賣國求榮。全國討袁聲浪高漲,群雄並起。在梅縣東山中學讀書的葉劍英,麵對著積弱不振的祖國,倍感憂慮。他仰慕那些“拔劍角群雄”的愛國誌士,決心效仿他們,投筆從戎,“拔劍高歌”,鏟惡懲凶,救國濟民。此詩氣勢磅礴,意蘊無窮,既表現出一股震人心魄的陽剛雄奇之美,同時也展示了葉劍英感慨興亡的愛國情懷和實現世界“大同”的博大誌向。這是葉劍英日後投身革命的認識前提,也是他日後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思想基礎。1917年,葉劍英就讀雲南陸軍講武學校期間,習武之餘,也常與學友切磋詩藝。其後,昆明出版的《劍餘詩集》就收入他的古詩10餘首,其中不乏清新俊逸的佳篇麗句。如他在《夜宴》一詩中寫道:“興爽春衣沾露濕,情高秋思落詩魂。更憐良夜嫌更促,把劍長歌氣壓軒。”這是一首作者借描寫夜宴場景而抒發情懷的詩篇,詩句精練,熱情奔放,音韻鏗鏘,充滿了激越的豪情。尤其是“把劍長歌氣壓軒”一句,更是豪氣縱橫,壯懷激烈!讀到這樣的詩句,人們不難看到當年的葉劍英是何等英姿勃勃,意氣風發。

投身革命以後的葉劍英,吟詩寫詩仍是他的一大“癖好”。在戎馬倥傯之中,在軍務冗繁之暇,他口吟筆耕,“放眼高歌”,或以詩言誌,或以詩抒懷,寫下了大量的詩章。這些詩作,文辭瑰麗,含蘊宏深,氣勢磅礴,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感人的藝術魅力,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喜愛。在延安時期,葉劍英是“懷安詩社”的成員之一。“懷安詩社”成立於1941年9月,由林伯渠、謝覺哉、高自立等邀集民間的詩人墨客,其中多係六七十歲的老人組成的一個文學團體,取“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之意,定名為“懷安詩社”,並推舉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李木庵主持詩壇,彙集佳作。後來參加“懷安詩社”的人員甚多,有中央和邊區各部門的領導,有來延安學習的各根據地的幹部,有邊區參議員中的地方耆老,還有民間能詩善賦之士。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吳玉章、續範亭等都是該詩社的成員。閑暇之餘,葉劍英經常與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等“懷安諸老”聚會,賦詩吟詠,述誌抒懷,相互唱和,也經常寫詩,在詩友中交流傳閱,彼此品評。

有話說:仕而優則詩。新中國成立以後,葉劍英更是“元帥餘事付謳歌”。他雖然重任在身,軍務、政務繁忙,但公幹之餘仍勤於吟詠,堅持寫詩,從未間斷。據不完全的統計,他在解放以後共創作了130多首詩詞作品,約占其畢生詩作的70%。僅1977年至1981年間的詩作就有20多首。這些詩作,既見證了詩人的勤奮,也閃耀著詩人的才華。從葉劍英的全部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筆觸橫貫人生征程數十年,縱括人間滄桑事,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其間有共產主義的信誓,有戰爭烽火的紀念,有對祖國河山的禮讚,有緬懷戰友的低吟,有對祖國建設成就的謳歌,也有對林彪、“四人幫”野心家的鞭撻,信筆書來,真情實感,傾瀉而出。有對葉詩深有研究的學者,盛讚葉劍英的詩詞具有剛勁挺拔的風骨美、質樸深沉的情感美、清麗雅致的文采美,真是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