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的青少年時代,見證了社會的醜惡現象。三堡學堂所在地丙村鎮,地處潮州至梅縣之間的梅江河道邊。潮州、梅縣之間來往的船隻多在這裏停靠,裝卸貨物,接落人客。當時,潮州府的清兵乘船路過,經常到丙村敲詐勒索,尋釁滋事。老百姓對這些頭戴紅纓帽,身穿青馬褂,胸前衣服上繡有“勇”字的清兵恨之入骨,但又不敢得罪他們,敢怒不敢言。有一天,幾個清兵竄到丙村鎮,強搶了一家肉鋪的牛肉。肉鋪老板無奈之下,跑到三堡學堂求救。其時,三堡學堂是一所公立學校,其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是靠鎮上肉鋪上繳的“牲口捐”。眼看肉鋪被搶,學校當然不能坐視不理。而葉劍英早就對這種為非作歹、橫行鄉裏的強盜行為深惡痛絕。他與一些老師、同學一起,在校長的帶領下,操起棍棒,將搶掠民物的清兵痛毆一頓,追回了被搶的牛肉,並為當地老百姓出了氣。人們對於此事無不拍手稱快,時稱為“打潮勇”事件。
16歲,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是思想最富於幻想的時期。而16歲的葉劍英,卻已開始了他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1912年秋,葉劍英從丙村三堡學堂畢業,考進了梅縣務本中學。務本中學是一所私立中學,不受官方製約,自由氣氛濃厚,師生思想活躍。葉劍英入校後,很快成為學校中的活躍分子,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這年冬天,廣東省政府指令梅縣臨時議會,將梅縣的三間中學合並到務本中學,改“私立”為“官辦”,並撤換了頗受師生歡迎的葉則愚校長,另委他人接任。學校改為“官辦”後,收費高昂,城裏的富家子弟常常依賴權勢,欺負鄉下來的貧窮學生。官派校長也是一位守舊人物,改變了學校原來的許多規矩,對師生頗多製約,引起師生的強烈不滿。葉劍英以學生自治會會長的身份,聯合了百餘學生,發起了反對官派校長的學潮,但很快就遭到省教育局的強行禁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葉劍英與一些進步學生毅然以退學抗議,轉到由愛國華僑和社會開明人士資助新建的“梅縣私立東山中學”就讀。
少年顯英才。從這次學潮當中,可以看到16歲的葉劍英眼見不平敢於鬥爭的血性性格。1957年,葉劍英在梅縣東山中學44周年校慶時寫給母校的信中,曾深情地回憶了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曆:
……四十四年前,我們反對一個官方派來的校長,毅然從北門外搬到葉家祠堂。不久,又搬到東山書院,新建起自己的書房。這就是母校的來曆,是老同學們反對官方勢力,不怕艱難的手創……
在東山中學求學期間,正是葉劍英一生風華正茂、求知欲旺盛的年代,他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地吸取各種知識。除了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之外,還閱讀了《戰國策》、《史記》、《三國誌》等曆史書籍和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古典文學作品。對梅縣地區的名人詩文,他更是愛不釋手。如宋湘的《紅杏山房詩鈔》、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丘逢甲的《嶺雲海日樓詩鈔》、吳藍修的《桐花閣詩鈔》、女詩人葉碧華的《古香閣詩文集》等等,他都潛心習誦。有些名篇甚至還背誦如流,並受其影響。他還搜集和學唱山歌,潛心鑽研舊體詩詞韻律。這對他的“文史之學”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葉劍英的青少年時代,見證了社會的醜惡現象。三堡學堂所在地丙村鎮,地處潮州至梅縣之間的梅江河道邊。潮州、梅縣之間來往的船隻多在這裏停靠,裝卸貨物,接落人客。當時,潮州府的清兵乘船路過,經常到丙村敲詐勒索,尋釁滋事。老百姓對這些頭戴紅纓帽,身穿青馬褂,胸前衣服上繡有“勇”字的清兵恨之入骨,但又不敢得罪他們,敢怒不敢言。有一天,幾個清兵竄到丙村鎮,強搶了一家肉鋪的牛肉。肉鋪老板無奈之下,跑到三堡學堂求救。其時,三堡學堂是一所公立學校,其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是靠鎮上肉鋪上繳的“牲口捐”。眼看肉鋪被搶,學校當然不能坐視不理。而葉劍英早就對這種為非作歹、橫行鄉裏的強盜行為深惡痛絕。他與一些老師、同學一起,在校長的帶領下,操起棍棒,將搶掠民物的清兵痛毆一頓,追回了被搶的牛肉,並為當地老百姓出了氣。人們對於此事無不拍手稱快,時稱為“打潮勇”事件。
16歲,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也是思想最富於幻想的時期。而16歲的葉劍英,卻已開始了他改造社會的實際行動。1912年秋,葉劍英從丙村三堡學堂畢業,考進了梅縣務本中學。務本中學是一所私立中學,不受官方製約,自由氣氛濃厚,師生思想活躍。葉劍英入校後,很快成為學校中的活躍分子,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這年冬天,廣東省政府指令梅縣臨時議會,將梅縣的三間中學合並到務本中學,改“私立”為“官辦”,並撤換了頗受師生歡迎的葉則愚校長,另委他人接任。學校改為“官辦”後,收費高昂,城裏的富家子弟常常依賴權勢,欺負鄉下來的貧窮學生。官派校長也是一位守舊人物,改變了學校原來的許多規矩,對師生頗多製約,引起師生的強烈不滿。葉劍英以學生自治會會長的身份,聯合了百餘學生,發起了反對官派校長的學潮,但很快就遭到省教育局的強行禁止。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葉劍英與一些進步學生毅然以退學抗議,轉到由愛國華僑和社會開明人士資助新建的“梅縣私立東山中學”就讀。
少年顯英才。從這次學潮當中,可以看到16歲的葉劍英眼見不平敢於鬥爭的血性性格。1957年,葉劍英在梅縣東山中學44周年校慶時寫給母校的信中,曾深情地回憶了這段難以忘懷的經曆:
……四十四年前,我們反對一個官方派來的校長,毅然從北門外搬到葉家祠堂。不久,又搬到東山書院,新建起自己的書房。這就是母校的來曆,是老同學們反對官方勢力,不怕艱難的手創……
在東山中學求學期間,正是葉劍英一生風華正茂、求知欲旺盛的年代,他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地吸取各種知識。除了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之外,還閱讀了《戰國策》、《史記》、《三國誌》等曆史書籍和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古典文學作品。對梅縣地區的名人詩文,他更是愛不釋手。如宋湘的《紅杏山房詩鈔》、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丘逢甲的《嶺雲海日樓詩鈔》、吳藍修的《桐花閣詩鈔》、女詩人葉碧華的《古香閣詩文集》等等,他都潛心習誦。有些名篇甚至還背誦如流,並受其影響。他還搜集和學唱山歌,潛心鑽研舊體詩詞韻律。這對他的“文史之學”打下了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