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總類別 子類別 《四部叢刊》書名 卷數
801 詩文類 宋代 眉山唐先生文集 三十
802 詩文類 宋代 眉山唐先生文集_校勘記 一
803 詩文類 宋代 華陽集 四十
804 詩文類 宋代 頣堂先生文集 五
805 詩文類 宋代 默堂先生文集 二十二
806 詩文類 宋代 翠微南征錄 十一
807 詩文類 宋代 翠微南征錄_校勘記 一
808 詩文類 宋代 莆陽黃仲元四如先生文槁 五
809 詩文類 宋代 吾汶槁 十
810 詩文類 宋代 吾汶槁_校勘記 一
811 詩文類 元代 龜巢槁 二十
812 詩文類 元代 龜巢槁_校勘記 一
813 詩文類 元代 夷白齋槁 三十五
814 詩文類 元代 夷白齋槁_外集 一
815 詩文類 元代 夷白齋槁_補遺 一
816 詩文類 元代 夷白齋槁_校勘記 一
817 詩文類 元代 蟻術詩選 八
818 詩文類 元代 蟻術詩選_蟻術詞選 四
819 詩文類 明代 密庵槁 五
820 詩文類 明代 密庵槁_文槁 五
821 詩文類 明代 眉庵集 十二
822 詩文類 明代 眉庵集_補遺 一
823 詩文類 明代 靜居集 六
824 詩文類 明代 北郭集 十
825 詩文類 明代 北郭集_補遺 一
826 詩文類 明代 蚓竅集 十
827 詩文類 明代 白沙子 八
828 詩文類 清代 居易堂集 二十
829 詩文類 清代 居易堂集_集外詩文 一
830 總集類 總集類 竇氏聯珠集 一
831 詩曲類 詩曲類 山穀琴趣外篇 三
832 詩曲類 詩曲類 山穀琴趣外篇_校勘記 一
833 詩曲類 詩曲類 虛齋樂府 二
834 詩曲類 詩曲類 梨園按試樂府新聲 三
835 詩曲類 詩曲類 梨園按試樂府新聲_校記 一
《四庫全書》與《四部叢刊》版本比較
在世界文明曆史上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典籍是最博大、最宏偉的寶藏之一。《四庫全書》便是這座寶藏中最尊貴的一樽王冠而《四部叢刊》便是王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 庫 全 書》
《 四 庫 全 書》乃清乾隆(公元1773年)纂修之一部空前龐大叢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中國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裏找到它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營養。從那時開始,作為國家正統、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為中國乃至東方讀書人安身立命夢寐以求的圭臬和後代王朝維係統治宏揚大業的“傳國之寶”。《四庫全書》共收書3460多種、79000多卷、36000多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類;“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 15類;“子部” 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類。總共44類。為了保存這批精典文獻,由皇帝“禦批監製”,從全國征集鈔胥三千八百多人,集中在京城,曆時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書七部,連同底本,共八部。書成七部:《四庫全書》始編於四庫館成立之乾隆 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至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 陸續完成四套 ,分藏於北京故宮文淵閣 (公元1781年) 、北京圓明園文源閣 (公元1783年) 、 奉天 (今遼寧沈陽) 故宮文溯閣 (公元1782年) 及熱河(今河北承德) 避暑山莊文津閣 (公元1784年) , 即所謂 “北四閣” , 或 “內廷四閣” 。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 (公元1782年) 至乾隆五十二年六月 (公元1787年) ,四庫館另鈔三套 , 分別藏於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 、 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及杭州西湖聖恩寺之文瀾閣 ,即所謂“南三閣” 或 “浙江三閣”。建閣深藏,世人難得一見。雖然由數千人抄寫,但字體風格端莊規範,筆筆不苟,如出一人。並以唐玄宗於兩都(長安及洛陽)分建四庫貯藏四部典籍而定名。所以,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難得的研究、收藏和
欣賞價值。
征書、版本、禁毀 、校 勘
四庫館按各敕撰本、內府本、各省采進本、私人進獻本、通行本及《永 樂 大 典》本, 分“著錄書”及“存目書” 撰作提要收入《四 庫 全 書》。“存目書” 不錄全書 , “著錄書”則經整理、校勘及考證 ,按固定體例重鈔存入 。此外,凡被認定違礙 、悖謬、抵觸清廷及詞意媟狎、有乖雅正之書籍均被纂改 、刪削或禁毀 。據統計,當時被禁毀書籍不下十萬部 ,包括全毀書目二千四百五十三種、抽毀書目四百零二種 、銷毀書版目五十種及銷毀石刻目二十四種 。《四庫全書》對清人忌諱之史實及文字大肆塗改 。塗改之文字大抵為“胡”改 “金”、“虜”改“敵”、“賊”改 “人”、 “虜廷”改 “北廷”、 “入寇” 改 “入 塞”、 “南寇”改 “南侵” 、“夷” 改 “彝”、“狄” 改 “敵” 等。 成書時 ,鈔本不時發現有舛錯偽誤,因此亦需多次覆校。文淵閣本告成為先 ,字體較工整 ,且閣處內廷 ,為乾隆常到之處 ,所以校勘較其它為精 。乾隆五十二年 (公元1787年),乾隆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明 李清《諸史同異錄》一書有詆毀清朝字句, 於是重檢《四庫全書》,撤毀下列書籍,並將此十 一
種書之提要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刪除 :
明 李清之《諸史同異錄》、《南北史合注》、《南唐書合訂》 、《曆代不知姓名錄》
清 周亮工之 《讀畫錄》、《書影》、《閩小紀》、《印人傳》、《同書》 。
吳其貞之 《書畫記》 潘檉章之 《國史考異》。
上述十一種書雖被撤出,部分卻仍置宮中,未交銷毀 ,故今尚存當日撤毀書之原書九種,僅未見《諸史同異錄》及《同書》之原繕本而已 。《四庫全書》集中國古籍之大成 ,收有圖書三千四百六十一種 ,七萬九千三百零九卷 。由於七部之成書時間不同 ,鈔寫方式不 一 ,抽補散失又各異 ,致各部總數並不相同 。 據統計 ,文淵閣本共收書籍三萬六千零七十八冊 ;文瀾閣本原藏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 。前人評《四庫全書》之缺失大多為 (1) 所 收書籍偏而不全 (2) 重鈔本訛誤滿紙 (3) 校補疏忽 (4) 纂改原著 , 失其真意 (5) “寓禁 於征”導致“古書之亡”。其優點計有(1)目錄完備 (2)分類正確 (3) 集散為整 (4) 化私為公 (浙江三閣藏本供民間使用)。 而其深遠之影響計為推動 (1) 完善之圖書分類 (2) 版本目 錄學之研究 (3) 校勘學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