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豈有完卵(1 / 1)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自幼就非常聰明。大家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而“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也與孔融有關,並且是和他的死有關。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掉。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兩條理論:第一,孔融將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喻為如瓶盛物一樣,隻要把瓶內東西倒出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便算完了。第二,孔融說,假使遇到饑荒之年,隻有一點食物,倘若父親是不好的,寧可把這點食物給別人。今天我們看來,孔融的兩條理論雖然有些偏激,但應該還不算太過分!隻能說曹操殺孔融的理由也太奇特了,因為在這同時,曹操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明確規定:“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曹操從來主張的是任人唯賢,即使是真不孝的人都可以把它放在要職上,何況孔融?看來,曹操殺孔融,正用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伎倆!

孔融的死也株連到了他的家人。《世說新語·言語》:“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此段意思是說: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遊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看著兩個可愛的兒子,禁不住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懲罰隻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麵還有完整的蛋嗎?”孔融的兩個兒子不愧是孔聖人的後代,小小年紀便能知曉必被株連,因此大義凜然地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為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