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謝古居陳列館(王海晨)
歸燕幾番來,誰作主人誰作客;
鳴箏何處聽,半隨流水半隨雲。
“聽”字古代雖然也讀為去聲,但今音卻是隻讀為平聲的,與上聯的“來”字相對,以平對平,讀起來很覺別扭。“半”是量詞,“誰”是代詞,對仗也欠工整。再例如南昌也搞楹聯街,其文古軒字畫店的對聯是:
精抄宣紙助書法,巧奪天工裱畫圖。
“奪”字古音為仄聲,今音卻讀為平聲,在句中處於第二個字的位置上,用今音讀起來感覺就不好。“書法”是偏正結構,“畫圖”是並列結構,對仗也欠工整。
三、平仄調配應精益求精
實現對聯平仄的“合律”,隻能算是最低的要求。筆者認為,在合律的基礎上,其實還有一些更進一步的效果追求,如果能夠顧及,則對聯的聲律將會更好。例如下麵的幾種情況,在創作中都應該盡量避免。
1.避免出現同聲調的仄聲字三連用。例如:
石上清泉瑩碎玉,堂前古柳舞清風。
臨陣磨刀,天地剖開留片玉;
當屏試手,春秋指點采隋珠。
這兩副對聯的平仄都是合律的,但“古柳舞”、“指點采”都是三個上聲字連用,誦讀起來覺得拗口,效果欠佳。
2.避免出現三平尾和三仄尾。例如:
詩詞求淡雅,韻律趨平和。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因為有“一三五”不論的規定,在“趨”、“看”的位置上,有時是平仄不拘的。但是像這兩副對聯的情況,就不能不拘。“趨平和”是三平尾,“看世界”是三仄尾,並且還是三個去聲字連用,聲律均欠佳,應該避免。
3.仄聲節奏應避雷同。例如:
飛鴻一過夕陽下,宿雉三鳴旭日升。
雁鳴衡嶽秋方老,馬嘯陰山草正肥。
平仄調配的原則就是求變化,避雷同。對聯平仄的基本格式是“平平”與“仄仄”交替使用,平聲無變化,但仄聲實際上包括上、去、入三個類別,其中是可以求變化的。如果前一個“仄仄”和下一個“仄仄”的聲調組合雷同,誦讀出來的效果就顯得不好。按照今音讀法,“宿雉”與“旭日”是“去去”接“去去”,聲律效果顯得機械單調。“馬嘯”與“草正”是“上去”接“上去”,聲律效果也顯得機械雷同。
4.避免使用同音字。例如:
九月將來,卉圃每欣蘭蕙好;
十年已積,杏壇常喜棟梁新。
在一般情況下,對聯不能使用重複的字,如果要使用,往往有許多具體的講究。按照求變化的原則,其實在對聯中還應該盡量不使用讀音相同的字。上麵這副對聯是筆者為山西大學中文係九零級同學畢業十周年聚會而擬的初稿,時逢九月將來。但上聯中“卉”與“蕙”音同,上下聯中“欣”與“新”音同,讀起來感覺不好,後來將“卉”改成了“芳”。其實下聯中“杏”與“新”讀音相近,一居句頭一居句尾,讀起來感覺也不好,同樣是應該避免的。
王謝古居陳列館(王海晨)
歸燕幾番來,誰作主人誰作客;
鳴箏何處聽,半隨流水半隨雲。
“聽”字古代雖然也讀為去聲,但今音卻是隻讀為平聲的,與上聯的“來”字相對,以平對平,讀起來很覺別扭。“半”是量詞,“誰”是代詞,對仗也欠工整。再例如南昌也搞楹聯街,其文古軒字畫店的對聯是:
精抄宣紙助書法,巧奪天工裱畫圖。
“奪”字古音為仄聲,今音卻讀為平聲,在句中處於第二個字的位置上,用今音讀起來感覺就不好。“書法”是偏正結構,“畫圖”是並列結構,對仗也欠工整。
三、平仄調配應精益求精
實現對聯平仄的“合律”,隻能算是最低的要求。筆者認為,在合律的基礎上,其實還有一些更進一步的效果追求,如果能夠顧及,則對聯的聲律將會更好。例如下麵的幾種情況,在創作中都應該盡量避免。
1.避免出現同聲調的仄聲字三連用。例如:
石上清泉瑩碎玉,堂前古柳舞清風。
臨陣磨刀,天地剖開留片玉;
當屏試手,春秋指點采隋珠。
這兩副對聯的平仄都是合律的,但“古柳舞”、“指點采”都是三個上聲字連用,誦讀起來覺得拗口,效果欠佳。
2.避免出現三平尾和三仄尾。例如:
詩詞求淡雅,韻律趨平和。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因為有“一三五”不論的規定,在“趨”、“看”的位置上,有時是平仄不拘的。但是像這兩副對聯的情況,就不能不拘。“趨平和”是三平尾,“看世界”是三仄尾,並且還是三個去聲字連用,聲律均欠佳,應該避免。
3.仄聲節奏應避雷同。例如:
飛鴻一過夕陽下,宿雉三鳴旭日升。
雁鳴衡嶽秋方老,馬嘯陰山草正肥。
平仄調配的原則就是求變化,避雷同。對聯平仄的基本格式是“平平”與“仄仄”交替使用,平聲無變化,但仄聲實際上包括上、去、入三個類別,其中是可以求變化的。如果前一個“仄仄”和下一個“仄仄”的聲調組合雷同,誦讀出來的效果就顯得不好。按照今音讀法,“宿雉”與“旭日”是“去去”接“去去”,聲律效果顯得機械單調。“馬嘯”與“草正”是“上去”接“上去”,聲律效果也顯得機械雷同。
4.避免使用同音字。例如:
九月將來,卉圃每欣蘭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