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其他常用藥(1 / 3)

【藥理作用】

催吐,抗瘧,解熱,降血壓,抗阿米巴原蟲等。

應用指南

① 治療山嵐瘴瘧、寒熱往來:常山(銼)、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50克,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各2枚,烏梅(和核)7枚,檳榔(銼)、甘草(炙)各25克。上七味,粗搗篩,每服10克匙,水一盞,煎至6分,去渣,候涼(如熱吃即吐),未發作前服。

② 治療瘧疾:常山( 酒炒)、草果(煨)、檳榔、厚樸、青皮、陳皮、甘草各等份,加水、酒各半,煎取藥汁,發作日早晨溫服。

③治療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常山20克,甘草25克。水7升,煮取3升,加半升蜜,服1升,不吐再服,無蜜亦可。

瓜蒂

別名 甜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本草綱目》記載瓜蒂:“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麵有濕氣。”

【性味歸經】

苦,寒;有毒。歸胃經。

【傳統功用】

①催吐痰食:用於痰熱鬱積、痰迷清竅、精神錯亂,以及誤食毒物,停於胃脘,尚未吸收者。

②利濕退黃:用於濕熱黃疸等。

【用量用法】

煎服,2.5~5克;入丸、散服,每次0.3~1克。外用適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黃水即可停藥。

【注意事項】

體虛、吐血、咯血及上部無實邪者忌服。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藥材性狀】

果柄細圓柱形,常扭曲,長3~6厘米,直徑0.2~0.4厘米,連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徑約0.8厘米,有縱溝紋。外表麵灰黃色,有稀疏短毛茸。帶果皮的果柄較短,長0.3~2.6厘米,略彎曲或扭曲,有縱溝紋,果皮部分近圓盤形,直徑約2厘米,外表麵暗黃色至棕黃色,皺縮,邊緣薄而內卷,內表麵黃白色至棕色。果柄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麵纖維性,中空。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催吐,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抗肝損傷,抗腫瘤,抗炎等。

應用指南

①治療鼻息肉:陳瓜蒂0.5克,搗羅為末,以羊脂和,少許敷於息肉上,每日3次。

②治療牙痛:瓜蒂7枚,炒黃為散,以麝香相和,患處咬之。

③治療瘧疾:瓜蒂2~7枚,搗碎,水漬一宿服之。

膽礬

別名 石膽、君石、黑石、立製石、鴨嘴膽礬、翠膽礬

《本草綱目》記載膽礬:“石膽氣寒,味酸而辛,入少陽膽經。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

【性味歸經】

酸、澀、辛,寒;有毒。歸肝、膽經。

【傳統功用】

①湧吐風痰、毒物:用於風痰壅塞、喉痹、癲癇、誤食毒物等。

②解毒祛濕:用於風眼赤爛、口瘡、牙疳等。外用宜小量。

③蝕瘡祛腐:用於腫毒不破、腐肉疼痛等症。

【藥理作用】

催吐,抗瘧,解熱,降血壓,抗阿米巴原蟲等。

應用指南

① 治療山嵐瘴瘧、寒熱往來:常山(銼)、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熟)各50克,草豆蔻(去皮)、肉豆蔻(去殼)各2枚,烏梅(和核)7枚,檳榔(銼)、甘草(炙)各25克。上七味,粗搗篩,每服10克匙,水一盞,煎至6分,去渣,候涼(如熱吃即吐),未發作前服。

② 治療瘧疾:常山( 酒炒)、草果(煨)、檳榔、厚樸、青皮、陳皮、甘草各等份,加水、酒各半,煎取藥汁,發作日早晨溫服。

③治療胸中多痰、頭疼不欲食:常山20克,甘草25克。水7升,煮取3升,加半升蜜,服1升,不吐再服,無蜜亦可。

瓜蒂

別名 甜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本草綱目》記載瓜蒂:“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痹、頭麵有濕氣。”

【性味歸經】

苦,寒;有毒。歸胃經。

【傳統功用】

①催吐痰食:用於痰熱鬱積、痰迷清竅、精神錯亂,以及誤食毒物,停於胃脘,尚未吸收者。

②利濕退黃:用於濕熱黃疸等。

【用量用法】

煎服,2.5~5克;入丸、散服,每次0.3~1克。外用適量,研末吹鼻,待鼻中流出黃水即可停藥。

【注意事項】

體虛、吐血、咯血及上部無實邪者忌服。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藥材性狀】

果柄細圓柱形,常扭曲,長3~6厘米,直徑0.2~0.4厘米,連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徑約0.8厘米,有縱溝紋。外表麵灰黃色,有稀疏短毛茸。帶果皮的果柄較短,長0.3~2.6厘米,略彎曲或扭曲,有縱溝紋,果皮部分近圓盤形,直徑約2厘米,外表麵暗黃色至棕黃色,皺縮,邊緣薄而內卷,內表麵黃白色至棕色。果柄質輕而韌,不易折斷,斷麵纖維性,中空。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催吐,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抗肝損傷,抗腫瘤,抗炎等。

應用指南

①治療鼻息肉:陳瓜蒂0.5克,搗羅為末,以羊脂和,少許敷於息肉上,每日3次。

②治療牙痛:瓜蒂7枚,炒黃為散,以麝香相和,患處咬之。

③治療瘧疾:瓜蒂2~7枚,搗碎,水漬一宿服之。

膽礬

別名 石膽、君石、黑石、立製石、鴨嘴膽礬、翠膽礬

《本草綱目》記載膽礬:“石膽氣寒,味酸而辛,入少陽膽經。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

【性味歸經】

酸、澀、辛,寒;有毒。歸肝、膽經。

【傳統功用】

①湧吐風痰、毒物:用於風痰壅塞、喉痹、癲癇、誤食毒物等。

②解毒祛濕:用於風眼赤爛、口瘡、牙疳等。外用宜小量。

③蝕瘡祛腐:用於腫毒不破、腐肉疼痛等症。

【用量用法】

溫水化服,0.3~0.6克。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以水溶化後外洗。

【注意事項】

體虛者忌服。本品有毒,不宜大量及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