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神禹所不能鑄之於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於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複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雲實錄,無自序所謂“含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後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異大同,彙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餘言為例,並以概餘子:
……卻說賈大少爺,……看看已到了引見之期,頭天赴部演禮,一切照例儀注,不庸細述。這天賈大少爺起了一個半夜,坐車進城,……一直等到八點鍾,才有帶領引見的司官老爺把他帶了進去,不知走到一個甚麼殿上,司官把袖一摔,他們一班幾個人在台階上一溜跪下,離著上頭約摸有二丈遠,曉得坐在上頭的就是“當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員,當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預備召見。……賈大少爺雖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見皇上,雖然請教過多少人,究竟放心不下。當時引見了下來,先看見華中堂。華中堂是收過他一萬銀子古董的,見了麵問長問短,甚是關切。後來賈大少爺請教他道,“明日朝見,門生的父親是現任臬司,門生見了上頭,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沒有聽見上文,隻聽得“碰頭”二字,連連回答道,“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賈大少爺忙分辨道,“門生說的是上頭問著門生的父親,自然要碰頭;倘不問,也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道,“上頭不問你,你千萬不要多說話;應該碰頭的地方,又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一席話說得賈大少爺格外糊塗,意思還要問,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賈大少爺隻好出來,心想華中堂事情忙,不便煩他,不如去找黃大軍機,……或者肯賜教一二。誰知見了麵,賈大少爺把話才說完,黃大人先問“你見過中堂沒有?他怎麼說的?”賈大少爺照述一遍,黃大人道,“華中堂閱曆深,他叫你多碰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
……賈大少爺無法,隻得又去找徐大軍機。這位徐大人,上了年紀,兩耳重聽,就是有時候聽得兩句,也裝作不知。他平生最講究養心之學,有兩個訣竅:一個是“不動心”,一個是“不操心”。……後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凡神禹所不能鑄之於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於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複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雲實錄,無自序所謂“含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後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異大同,彙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餘言為例,並以概餘子:
……卻說賈大少爺,……看看已到了引見之期,頭天赴部演禮,一切照例儀注,不庸細述。這天賈大少爺起了一個半夜,坐車進城,……一直等到八點鍾,才有帶領引見的司官老爺把他帶了進去,不知走到一個甚麼殿上,司官把袖一摔,他們一班幾個人在台階上一溜跪下,離著上頭約摸有二丈遠,曉得坐在上頭的就是“當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員,當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預備召見。……賈大少爺雖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見皇上,雖然請教過多少人,究竟放心不下。當時引見了下來,先看見華中堂。華中堂是收過他一萬銀子古董的,見了麵問長問短,甚是關切。後來賈大少爺請教他道,“明日朝見,門生的父親是現任臬司,門生見了上頭,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沒有聽見上文,隻聽得“碰頭”二字,連連回答道,“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賈大少爺忙分辨道,“門生說的是上頭問著門生的父親,自然要碰頭;倘不問,也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道,“上頭不問你,你千萬不要多說話;應該碰頭的地方,又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一席話說得賈大少爺格外糊塗,意思還要問,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賈大少爺隻好出來,心想華中堂事情忙,不便煩他,不如去找黃大軍機,……或者肯賜教一二。誰知見了麵,賈大少爺把話才說完,黃大人先問“你見過中堂沒有?他怎麼說的?”賈大少爺照述一遍,黃大人道,“華中堂閱曆深,他叫你多碰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
……賈大少爺無法,隻得又去找徐大軍機。這位徐大人,上了年紀,兩耳重聽,就是有時候聽得兩句,也裝作不知。他平生最講究養心之學,有兩個訣竅:一個是“不動心”,一個是“不操心”。……後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
……這日賈大少爺……去求教他,見麵之後,寒暄了幾句,便題到此事。徐大人道,“本來多碰頭是頂好的事。就是不碰頭,也使得。你還是應得碰頭的時候,你碰頭;不必碰的時候,還是不必碰的為妙。”賈大少爺又把華黃二位的話述了一遍,徐大人道,“他兩位說的話都不錯。你便照他二位的話,看事行事,最妥。”說了半天,仍舊說不出一毫道理,隻得又退了下來。後來一直找到一位小軍機,也是他老人家的好友,才把儀注說清。第二天召見上去,居然沒有出岔子。……(第二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