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分布在多瑙河下遊的西哥特人,仍以畜牧業為主。根據塔西佗等人的記載,這時日耳曼人的社會製度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製階段,組成了許多部落聯盟,如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等,已有軍事貴族及親兵。之所以被稱為軍事民主製,就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氏族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用流血的方式獲得財富要比流汗的方式更高尚。為了掠奪土地和財富,日耳曼人經常襲擊羅馬的北方行省,使羅馬帝國陷於困境。

因此,羅馬和蠻族之間的矛盾很尖銳。

在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的交往史上,羅馬人長期采取攻勢,用武力進行征服,但並不是每次都獲得勝利。自圖拉真帝王以後,羅馬帝國已無力向外擴張,隻能對日耳曼人采取守勢,也就是沿著帝國邊界萊茵河和多瑙河修建城塞邊牆,史稱“圖拉真邊牆”。而到了公元2~3世紀,為了彌補帝國兵源的不足,羅馬又允許一些日耳曼人部落在帝國境內定居,充當雇傭兵。這樣,到公元4世紀時日耳曼人竟然成為羅馬軍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耳曼人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由來已久,公元前2世紀基姆伯爾和特烏托涅斯人為了尋求土地,曾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故土,但被打退。到300年後的馬爾庫斯·奧利略時期,日耳曼部落再次入侵,已是強弩之末的羅馬帝國隻好允許一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多瑙河以南的帝國版圖中。

影響歐洲曆史的日耳曼人的大遷徙運動,是從公元4世紀後半期開始的。374年,匈奴大同盟數十萬人在軍事領袖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向西突進,東哥特國王亥爾曼利克年老力衰,初戰失利。他不忍目睹國破家亡,旋即自殺。東哥特為匈奴所征服,一部分人繼續西奔,來到西哥特人那裏。西哥特的國王阿山那裏克聽聞匈奴來襲,忙在德涅斯特河畔嚴陣以待。不料匈奴人不正麵進攻,卻乘著月夜,從上遊偷渡過河,猛襲其後方,西哥特人大敗,紛紛逃竄,退往多瑙河北岸,請求渡河到羅馬帝國,並表示願意為羅馬邊防軍提供兵員。羅馬皇帝瓦倫斯無奈,隻好同意,以西哥特人為羅馬人守邊疆、羅馬為其提供給養為條件,允許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376年春,浩浩蕩蕩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由此開始了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西哥特人376年渡河東至帝國的麥西亞(今保加利亞)行省,為羅馬戍守邊防,但羅馬政府卻背信棄義,拒不履行供應糧食的承諾,反而勒索捐稅,甚至還出現了拐賣哥特人為奴的現象,這就引起了西哥特人的強烈反抗。

378年,西哥特人在弗利提恩的率領下,同羅馬皇帝瓦倫斯大戰於阿德裏亞堡附近,結果羅馬軍隊全軍覆沒,皇帝瓦倫斯陣亡,羅馬帝國受到沉重打擊。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大大地削弱了帝國抵抗日耳曼人的力量。

相反,分布在多瑙河下遊的西哥特人,仍以畜牧業為主。根據塔西佗等人的記載,這時日耳曼人的社會製度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製階段,組成了許多部落聯盟,如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等,已有軍事貴族及親兵。之所以被稱為軍事民主製,就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氏族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用流血的方式獲得財富要比流汗的方式更高尚。為了掠奪土地和財富,日耳曼人經常襲擊羅馬的北方行省,使羅馬帝國陷於困境。

因此,羅馬和蠻族之間的矛盾很尖銳。

在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的交往史上,羅馬人長期采取攻勢,用武力進行征服,但並不是每次都獲得勝利。自圖拉真帝王以後,羅馬帝國已無力向外擴張,隻能對日耳曼人采取守勢,也就是沿著帝國邊界萊茵河和多瑙河修建城塞邊牆,史稱“圖拉真邊牆”。而到了公元2~3世紀,為了彌補帝國兵源的不足,羅馬又允許一些日耳曼人部落在帝國境內定居,充當雇傭兵。這樣,到公元4世紀時日耳曼人竟然成為羅馬軍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耳曼人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由來已久,公元前2世紀基姆伯爾和特烏托涅斯人為了尋求土地,曾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故土,但被打退。到300年後的馬爾庫斯·奧利略時期,日耳曼部落再次入侵,已是強弩之末的羅馬帝國隻好允許一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多瑙河以南的帝國版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