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 / 3)

衡嶽觀,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期、鄧真人鬱之建置。

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弘葺,武帝賜三百戶莊田充基業。至隋大業八年,詔請蔡天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賜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

高宗弘道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嶽,辟方四十裏,充宮觀長生之地,禁樵采,斷畋獵,罷獻琛,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上升壇。其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見存焉。

○招仙觀

招仙觀,按舊碑文曰:“肇基劉宋,分宇蕭齊。”又《別傳》,晉鹹亨間,徐真人建置。至齊元興元年七月二日,有住持升玄道士張曇要乘鶴,白日衝天。

其夜雷電激吼,天地震動。今觀後約一裏地,有朝天香壇存焉。唐貞觀二年,蕭天師靈護,廬陵人,時在嶽招仙觀,亂後荒涼。天師素能點化之術,遂點化黃白之物,投外藩,轉錢物而創觀宇。不數年,克致完合。貞觀五年,建尋真閣。

○九真觀

九真觀,按碑文,晉太康中鄧真人建置徐真人祠。唐開元年中,有王天師仙喬。初,天師為行者,道性衝昭,有非常之誌。因將嶽中茶二百餘壺,直入京國,每攜茶器,於城門內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見而異之。問其所來,乃曰:

“某是南嶽行者,今為本住九真觀殿宇破落,特將茶來募施主耳。”於是力士上聞,玄宗召見,嘉歎久之,問曰:“爾有願否”對曰:“願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上深加禮焉,俾於內殿披度,厚與金帛,津置令歸嶽中,修創觀宇。不數年而完全,道行逾高,聲流上國,尋有詔命,封為天師。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

又有薛天師季昌,本綿州綿竹縣尉,在京舍官入道,誌操不群。將歸南嶽,上聞玄宗,玄宗嘉之,亦厚頒金帛。上命筆賦詩送贈,有序曰:“煉師初解簪裾,棲心衡嶽,及登道錄,慨然來茲,願歸舊居,以守虛白。不違雅誌,且重精修,忽遇靈藥誌人,時來城闕也。乃賦詩一首寵行雲爾。”詩曰:“洞府修真客,衡陽念舊居。將申金闕要,願奉玉清書。雲路三天近,鬆溪萬籟虛。猶期傳秘籙,來往候仙輿。”後封天師。天師又師司馬天師,玄宗禮重,呼為道兄。凡是觀中什物,多是恩賜。臨行,又贈金器一百事、銀器二百事,綿帛至多,皆有禦劄。

天師以乾元二年二月六日得道。自離亂後,焚燒蕩然,雖重修舍宇,竟未完複。

唯存恩賜鍾一口,重四千斤。鹹通中,有王尊師名因節住持,道行出眾,營緝至多,聲達京師,為王侯所重。今在北嶽,封總教大師。觀後有白雲先生藥堂。又有一小池,名甘泉。其泉味甘,煎茶似乳,舊日亦有甘泉院。

衡嶽觀,在華蓋峰下。按舊碑,晉太康八年,徐真人靈期、鄧真人鬱之建置。

梁天監二年,周真人靜真再加弘葺,武帝賜三百戶莊田充基業。至隋大業八年,詔請蔡天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觀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賜觀資用。唐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請張天師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為國焚修。

高宗弘道元年,請葉天師法善封嶽,辟方四十裏,充宮觀長生之地,禁樵采,斷畋獵,罷獻琛,以為常典。觀內有田先生得道降真堂、劉天師真堂,後有尹真人上升壇。其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見存焉。

○招仙觀

招仙觀,按舊碑文曰:“肇基劉宋,分宇蕭齊。”又《別傳》,晉鹹亨間,徐真人建置。至齊元興元年七月二日,有住持升玄道士張曇要乘鶴,白日衝天。

其夜雷電激吼,天地震動。今觀後約一裏地,有朝天香壇存焉。唐貞觀二年,蕭天師靈護,廬陵人,時在嶽招仙觀,亂後荒涼。天師素能點化之術,遂點化黃白之物,投外藩,轉錢物而創觀宇。不數年,克致完合。貞觀五年,建尋真閣。

○九真觀

九真觀,按碑文,晉太康中鄧真人建置徐真人祠。唐開元年中,有王天師仙喬。初,天師為行者,道性衝昭,有非常之誌。因將嶽中茶二百餘壺,直入京國,每攜茶器,於城門內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見而異之。問其所來,乃曰:

“某是南嶽行者,今為本住九真觀殿宇破落,特將茶來募施主耳。”於是力士上聞,玄宗召見,嘉歎久之,問曰:“爾有願否”對曰:“願鬱鬱家國盛,濟濟經道興。”上深加禮焉,俾於內殿披度,厚與金帛,津置令歸嶽中,修創觀宇。不數年而完全,道行逾高,聲流上國,尋有詔命,封為天師。乾元二年三月三十日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