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我們仰望星空,星星的背後藏著什麼呢?晚霞滿天,我們遙望遠方,高山後麵究竟有什麼?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通過他人的講述來認識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但這些信息終究不是自己直接獲得的。
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作為人的我們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們第一眼看到的那個世界,究竟是不是就是我們後來自以為了解的世界?
很久以前,人們對生命的過程和意義有許多不解。對於很多解釋不清楚的問題,古人隻能將其歸結為冥冥之中的注定,於是靈魂之說出現了。人們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當我們活著的時候,靈魂主宰著我們的身體;當我們死去,靈魂便會飄離軀體,去它該去的地方。
隨著人們思想的改變,靈魂漸漸被放到了和軀體等同的位置,不再高高在上,不再那麼神秘。甚至有人開始想要推翻所謂的靈魂之說,認為這一切都是謬談。
隨後,一個叫馮特的德國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間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心理學這門一直被醫學、哲學、神學等相互拉扯的學科終於獲得了自己獨立的地位。科學心理學的誕生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更加係統化、理論化的知識來解答為何人之所以為人,即認識人的本質特征。
原來,當我們還在母親子宮裏的時候,就能夠用一種微妙的方式和母親溝通了。出生之後,我們立即就對自己的母親產生了強烈的依戀。直到我們有了性別意識,這個時候,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的種子就會在我們的心裏萌芽。
慢慢地,我們學會了和自己相處,了解了自己的興趣,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懂得行為的意義,並且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更多的是在學習,在掌握知識,並且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後來,我們戀愛了,愛情的滋味甜如蜜糖,同時又有酸澀的哀傷。我們學著去和另一半相處,學會寬容,學會體諒,學會從他(她)的眼睛裏,從他(她)的肢體語言裏,去了解愛人的所思所想。
同時,我們開始在職場打拚。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學會運籌帷幄,需要登得高、看得遠,需要快樂地工作,並且快樂地生活。
我們消費,和商家鬥智鬥勇。我們拚搏,和自己內心的“魔鬼”作鬥爭,有的人勝出了,活得平安滿足;有的人卻失敗了,走上不歸路。
就像著名的印度哲學家吉達·克裏希那穆提說的,“要了解一樣東西,你就必須活在其中,你必須觀察它,認識它的所有內涵、本質、結構以及它的活動。如果我們一開始怪罪或批判他人,就表示我們無法看清真相了。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嘮叨不休,我們也看不見真相,所見到的隻是內心投射出來的影像罷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的自我,就是那個自我形象徹底蒙蔽了我們的真麵目”。
那就嚐試著拋開表象,然後認真地重新認識自我,認識我們所生存的世界,認識我們最真實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