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莊子所處的時代,中華的思維方式的進化,固然由老莊的引領而上升到了理性思維的新階段,然而理性的思想成果還不善於以理性思維特有的概念形式固定和表達,出於無奈,老莊不得不借助感性形象的描述方式,所謂文學性的手法,表達抽象的思想,以比喻、象征、寓言、杜撰故事;借助典故,描述道的抽象的諸屬性,揭示道的抽象內涵。對於當時的尚未脫離直觀的、仍以感性思維為主的人們而言,希望能透過文字表麵的語境,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深邃思想,曆史的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一種奢望。學界盲目崇尚權威和嚴重的保守傾向,是老莊思想寶庫至今雖大門微開而固鎖依舊,依然以期後人認識的原因。
莊子含蓄的寫作手法,是他獨特的文風。話不講明,以不明而達明。這個文風,恐怕與他的宇宙觀、辯證方法觀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在莊子看來,在事物內部,兩兩對立的界限消失了,外在所表現的對立在其內部、在其更為深刻的本質中,達到了界限的模糊,成為了通一同一,這才是事物的全體、是事物的真實。而這個全體、這個真實是隻能意會、感覺難以感知、難以把握。在通過感官而感知的、可分辨的、能用語言明確表達的東西,隻是以分立形式外在表現的具體的物性的東西,因而也就隻能是事物的一個側麵,而不可能是全體。在莊子看來,抽象的真實的全體,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恒(常)道也,名可名非恒(常)名也。”宇宙大道真實地存在著,然而是不能夠說出道出的;大道之名,如果能夠說出道出,就不是宇宙大道。“聖人披褐懷玉”。事物之本,唯有聖人心懷之。道可意會,卻不可言傳。這恐怕是莊子言而不明,多用寓言、故事、典故,以象征、隱喻等手法含蓄地表達深沉理性思想的原因。這樣形象的手法成為不明就裏的讀者探究其形象語言背後真實思想旨趣的障礙。
需要強調,所謂寓言即是寓意於言,寓言的言,多是形象的杜撰的某種情景或故事,意在利用某種事物某種單純的特征,比喻象征地寓意深遠地表達深邃的思想。語言所描述的現象或杜撰的虛擬故事本身,作為深邃思想的載體,作為思想表麵的包裝,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寓言、假托故事是莊子常用的文學手法。所以讀莊子不可拘於文字表麵,也不可托於似乎一目了然的淺層意思。對於莊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尤其需要循老莊道家的思想邏輯,開掘其哲理深意,而避免將自己導入膚淺誤區。
解讀莊子,自古以來多止於人世道理、社會實踐的層麵,而對於莊子形象語言背後,探討天道股肱、自然大道,從而開世間宇宙論、方法論、認識論理念之先的偉大思想,卻疏於探究,知之了了;甚至漠然無知,誠乃千古之憾。
老子、莊子所處的時代,中華的思維方式的進化,固然由老莊的引領而上升到了理性思維的新階段,然而理性的思想成果還不善於以理性思維特有的概念形式固定和表達,出於無奈,老莊不得不借助感性形象的描述方式,所謂文學性的手法,表達抽象的思想,以比喻、象征、寓言、杜撰故事;借助典故,描述道的抽象的諸屬性,揭示道的抽象內涵。對於當時的尚未脫離直觀的、仍以感性思維為主的人們而言,希望能透過文字表麵的語境,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深邃思想,曆史的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一種奢望。學界盲目崇尚權威和嚴重的保守傾向,是老莊思想寶庫至今雖大門微開而固鎖依舊,依然以期後人認識的原因。
莊子含蓄的寫作手法,是他獨特的文風。話不講明,以不明而達明。這個文風,恐怕與他的宇宙觀、辯證方法觀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在莊子看來,在事物內部,兩兩對立的界限消失了,外在所表現的對立在其內部、在其更為深刻的本質中,達到了界限的模糊,成為了通一同一,這才是事物的全體、是事物的真實。而這個全體、這個真實是隻能意會、感覺難以感知、難以把握。在通過感官而感知的、可分辨的、能用語言明確表達的東西,隻是以分立形式外在表現的具體的物性的東西,因而也就隻能是事物的一個側麵,而不可能是全體。在莊子看來,抽象的真實的全體,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恒(常)道也,名可名非恒(常)名也。”宇宙大道真實地存在著,然而是不能夠說出道出的;大道之名,如果能夠說出道出,就不是宇宙大道。“聖人披褐懷玉”。事物之本,唯有聖人心懷之。道可意會,卻不可言傳。這恐怕是莊子言而不明,多用寓言、故事、典故,以象征、隱喻等手法含蓄地表達深沉理性思想的原因。這樣形象的手法成為不明就裏的讀者探究其形象語言背後真實思想旨趣的障礙。
需要強調,所謂寓言即是寓意於言,寓言的言,多是形象的杜撰的某種情景或故事,意在利用某種事物某種單純的特征,比喻象征地寓意深遠地表達深邃的思想。語言所描述的現象或杜撰的虛擬故事本身,作為深邃思想的載體,作為思想表麵的包裝,並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寓言、假托故事是莊子常用的文學手法。所以讀莊子不可拘於文字表麵,也不可托於似乎一目了然的淺層意思。對於莊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尤其需要循老莊道家的思想邏輯,開掘其哲理深意,而避免將自己導入膚淺誤區。
解讀莊子,自古以來多止於人世道理、社會實踐的層麵,而對於莊子形象語言背後,探討天道股肱、自然大道,從而開世間宇宙論、方法論、認識論理念之先的偉大思想,卻疏於探究,知之了了;甚至漠然無知,誠乃千古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