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板悠揚“京韻”永存(代序)(1 / 3)

其次,在創作手法上不落窠臼。由於當代人認識的豐富深入,對於創作對象的刻畫描寫往往需要全新的創作方法。那種以單純的自然主義、簡單的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藝術家傳記,較少能真正跳出“史料”敘述,也較難站在廣闊的曆史高度去關照和書寫人物,更不可能全麵、生動展現人物的豐富情感和性格。所以不少傳記作品描寫舊社會藝人時,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地帶著悲涼、淒慘的調子敘述他們的血淚經曆,致使人物臉譜化,“白開水”式的傾向普遍存在。這樣就使廣大讀者、研究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產生了嚴重的“閱讀抗體”和“審美疲勞”。那麼,如何去攻克這一相當艱難和日益嚴重的泛化現象呢?《駱玉笙傳奇》的創作,成功地為我們開辟了一個新思路。作者不是站在想象的角度詮釋人物,更不是按照某一正麵人物的要求去“塑造”、“規範”主人公性格和足跡,而是身臨其境地將主人公放到普通人層麵,貼近實際而又能先聲奪人。從“大世界四歲奇囡”開篇,然後逐步展開,通過“漢口初識孟小冬”“八年學藝夯實功”到“帶藝拜師韓永祿”、“藝驚四座躍龍門”等章節,層層遞進,使讀者在自然、好奇中接受、仰慕和稱奇。而且始終以一個“奇”字統領全篇,在“奇”字上深入開掘,在人格和人性的基礎上凸顯其“奇”,將“奇”字作為貫穿全篇的脈絡和依托,讓人在“奇”字中感悟到平凡與偉大。我們看到:主人公在浪漫理想的思維中走入人生的光明與美好;她自小被賣,飽受繼母欺淩,但對於藝術卻頗有天賦和興趣;她幼小的心靈在沉思默想中與惡習拉開距離;她辛苦賺錢而珍視友情、親情;她被裹挾在腥風濁浪中,卻時時遵循著藝人藝德的寬厚和大度;她在拚搏中得到金錢,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傳統倫理的親和大氣……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永遠充滿昂揚氣質和向上精神的優秀民間藝人的精彩形象和傳奇,給讀者以思考與啟迪。

第三,在學術上具有深入的開掘,在史料上具有過人的嚴謹。一般來講,大凡冠有“傳奇”之名的作品大都帶有作者的想象和演繹的成分,但綜觀本書,遣詞輕重得當,主要情節、故事和人物經曆忠於史實。尤其是在諸多人們所關心的重要學術問題上更是有考有據,恰如其分,且具有新的觀點和突破。這是兩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以及心無旁騖、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羅君生早年向駱玉笙大師問藝期間,就非常注重從藝術理論上研究自己的恩師,且頗有建樹。孟然一向與駱玉笙過從甚密,1984年離休之後,便由駱玉笙口述,整理完成了24萬字的首部全麵介紹駱玉笙藝術及生平的著作《檀板弦歌七十秋》。之後,又陸續整理、發表了《駱玉笙80年代的藝術活動》、《駱派京韻大鼓小段兒的特色》等諸多備受矚目的重要學術性文章。此次《駱玉笙傳奇》成書,是她與君生在掌握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又一次飛躍性的學術歸納,同時也將原先由駱玉笙口述、但由於年代久遠而在記憶中發生的若幹失實之處進行了仔細的考證和勘誤。可以說,《駱玉笙傳奇》一書的問世,是我國曲藝理論研究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意義非凡。

其次,在創作手法上不落窠臼。由於當代人認識的豐富深入,對於創作對象的刻畫描寫往往需要全新的創作方法。那種以單純的自然主義、簡單的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藝術家傳記,較少能真正跳出“史料”敘述,也較難站在廣闊的曆史高度去關照和書寫人物,更不可能全麵、生動展現人物的豐富情感和性格。所以不少傳記作品描寫舊社會藝人時,往往都是千篇一律地帶著悲涼、淒慘的調子敘述他們的血淚經曆,致使人物臉譜化,“白開水”式的傾向普遍存在。這樣就使廣大讀者、研究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產生了嚴重的“閱讀抗體”和“審美疲勞”。那麼,如何去攻克這一相當艱難和日益嚴重的泛化現象呢?《駱玉笙傳奇》的創作,成功地為我們開辟了一個新思路。作者不是站在想象的角度詮釋人物,更不是按照某一正麵人物的要求去“塑造”、“規範”主人公性格和足跡,而是身臨其境地將主人公放到普通人層麵,貼近實際而又能先聲奪人。從“大世界四歲奇囡”開篇,然後逐步展開,通過“漢口初識孟小冬”“八年學藝夯實功”到“帶藝拜師韓永祿”、“藝驚四座躍龍門”等章節,層層遞進,使讀者在自然、好奇中接受、仰慕和稱奇。而且始終以一個“奇”字統領全篇,在“奇”字上深入開掘,在人格和人性的基礎上凸顯其“奇”,將“奇”字作為貫穿全篇的脈絡和依托,讓人在“奇”字中感悟到平凡與偉大。我們看到:主人公在浪漫理想的思維中走入人生的光明與美好;她自小被賣,飽受繼母欺淩,但對於藝術卻頗有天賦和興趣;她幼小的心靈在沉思默想中與惡習拉開距離;她辛苦賺錢而珍視友情、親情;她被裹挾在腥風濁浪中,卻時時遵循著藝人藝德的寬厚和大度;她在拚搏中得到金錢,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傳統倫理的親和大氣……作者以其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永遠充滿昂揚氣質和向上精神的優秀民間藝人的精彩形象和傳奇,給讀者以思考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