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
《小三門》
因果與春華秋實——關於《小三門》的結構
因果與春華秋實——關於《小三門》的結構
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此舉世親知親見,諦信無疑者也。因果二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印光大師法語之因果篇
想必各位現在已經看出,《小三門》的結構已初現端倪——春、夏、秋。至於有冬還是無冬,您不必問,我現在也暫且不會說。賣個關子,您手下留情!(哎呦,怎麼還是有香蕉皮飛來捏?)
這裏乃雜談,圍繞著《小三門》談一下因果與春華秋實的意義所在,並淺薄闡述一下社會現狀——尤其是婚姻、愛情方麵的社會現狀所衍生出的男男女女們的言行所帶來的因果——其實《小三門》的總體結構,就是圍繞著因果與春華秋實來展開的。
因果是什麼呢?一句話可以說明,那就是“有因,必有果”(看似廢話,嗯,其實這就是廢話),這五個字簡單明確的闡述清晰了因果的本質。
因果是異時互存與同時互存的關係。
我們看引言裏印光大師的那句關於因果的闡述,大師講的已經很清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其間種子是因,結出的瓜和豆就是果,結果結果,就是如此,因為春天的時候先有了種子,種下來,經過夏天的陽光雨露使其成長,到了秋天,才有果實,這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其實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還有很多最簡單直接的例子,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戀愛結婚生子,這也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亦如我們的父母生了我們,我們的父母就是因,我們就是果。
那麼同時互存的因果關係呢?這說起來簡單,實際上這可能是全世界最複雜的事情。舉一個我們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在這裏,我寫小說,我是作者大家是讀者,如果假定作者是因,那麼讀者就是果,其實讀者亦是因,作者亦是果。沒讀者的作者無法成為作者,沒讀者不會有作者;沒作者的讀者,也沒法成為讀者,沒作者不會有讀者。這是同時的互相依存關係。這種因果關係,放眼全世界和我們的全部生活空間中,比比皆是,實在是錯綜複雜,我們周身纏繞著大量的因果,你無法逃,也無法躲,每時每刻都有因果,亦如我現在寫這些廢話,勢必要糾纏上一輩子的因果(佛說,會是很多輩子的因果,很多很多輩子,你看不到頭,真嚇人,你不至彼岸,因果會生生世世永遠不斷糾纏)。你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因會產生一個或者一個方向的果,從另外的角度去看,一個因同時也會產生另外一個或者另外一個方向的果,總之,事實上沒有一個絕對的因,更沒有一個絕對的果。(我自己都已經有點暈了,不知道你看暈沒?嗬嗬,仔細看,不會暈)
再說說春華秋實。“春華秋實”有兩種意思:一,比喻事物的因果關係。“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實。引申為先揮汗耕耘、適時播種,後才有豐收的喜悅,這是比較多見的。二,比喻文采與德行。多指因學識淵博,而明於修身律己,品行高潔(相反,若“習近不肖,禮賢不足”,則離“春華秋實”遠矣)。這段是在書上摘的,解釋的已經很清楚。春華秋實亦是因果。
咱們現在看《小三門》的結構,看到迄今為止最新一章的,我想您應該已經意識到了,通過春天時的“醞釀”和“栽培”,作為主角的陳昭造了很多因,現在到了秋天,他即將要真正收獲了,要春華秋實般收獲那些果了。陳昭和他即將出生的孩子,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係,除了這個,其他基本都是同時互存的因果關係,你看陳昭招惹的那些女人,那些男人,那些是非,看似偶然巧遇的那些命運糾纏在一起的人物,那都是隨時隨地造成的因果,層層遞進,互相糾纏,糾纏死一兩個地產大亨富商巨賈在理論上那隻是分分鍾的事情,在因果報應上,升鬥小民與帝王貴胄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誰都無法逃脫。很多因造成很多果,很多果又造成很多因,這就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在前麵的某章節裏陳昭曾經自言自語說過的)
《小三門》現已成春、夏、秋三卷,大家可以這麼理解,春天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收獲,至於收獲的是什麼?有健康光潔的有機蔬菜也有歪瓜裂棗,有魔鬼也有天使,有凝煉出的寶物也有凝煉寶物時的副產品——不得不廢棄的糟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糾纏著類似的因果,無非多寡有別而已。您也別羨慕陳昭有錢有美女有聲色犬馬和他沆瀣一氣,您也別唾棄陳昭無德無責任無忠貞C守將他劃為異類,寫《小三門》給我最大的收獲除了擁有了你們這些可愛的讀者之外,就是我難得的理解並實踐了中庸之道——把自己的個性和主觀情緒盡量壓製一下,我隻講活生生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實——難得我抒發胸臆自大的胡說八道確也被賞了無數個白眼,我沒中庸到底,悔恨嗎?不悔,那是本來的我,這也是果,亦是因。耐人玩味啊,我在和眾位作樂,這就是收獲,我真的得到了很多,這就是其中的一個果。你們和我和《小三門》,大家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