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極端的故事,卻充滿了中國情景中的合理因素。長期生活在集體主義語境中的人,所承受的個體壓抑,如果在瞬間爆發,足以殺死一個人。或許,殺(傷)人者並非戈偉。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提到了“身體”。在《鐵血信鴿》那裏,身體已經被捆綁,吃這個、補那個,身體並沒有開口說“要”,卻始終被填塞、被格式化。身體此時已經被結結實實地綁架了;《赤裸著晚餐》中的身體試圖赤裸,向往獨處,在私人空間中謀求絕對的權利。這兩個身體如此不安,是因為它們在尋找一個通向自由的出口;它們又是如此不幸,宿命般地成為這個典型的、體製化時代的非典型個案。
《鐵》是要穿透,要刺破,要報信,它是對外的姿態;《赤》要安靜,要打開,要生活,它是對內的。我覺得,這兩部作品真是絕妙的搭配,它們那麼清晰地表達自己,毫不含糊地從兩個方向告訴我們相似的自由要求。
《鐵》分明在說,它要意義,它要他本人的,他自個兒的生活!《赤》則不斷地重申活著,並且有尊嚴。在他們的要求背後,有一個持續不斷的聲音,略顯執拗地強調著,“如此這般”是為了避免被統一化、被集體化。這正是消極自由的範疇,即在一個我不能改變的世界,我至少能夠避免什麼?他們要避免的是統一化、格式化,他們堅持精神自由和個體差異性的權利。
然而,他們最終無法避免他們所希望避免的東西,穆先生躲不開他的妻子,戈偉躲不開保安——他們躲不開的是時代。最後,他們都選擇了與死有關的動作,穆先生在黑暗中跳向鄰居的露台,戈偉開槍射擊保安。這最後的反抗不僅僅是無奈絕望中的最後一擊,更指向了自我傷害、自殘自戕。因此,這一行為暗示了消極自由的不可實現。
當代小說不同於經典小說的的首要之處在於,前者提供當下經驗的審美化文本,可以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瑣碎單調、浮泛平庸的日常生活進行某種概括,並最終以個人名義進行有效地表達。當這種帶著體溫、凝結著血肉的概括,切中了時代的命脈,確診了某種文化症候時,這種來自於個體的經驗就不再是速朽之物,而會成為具有曆史價值的集體經驗得以保存。我想,這兩部短篇小說的當代價值就在於此。
荒誕現實中,如何安置心靈
或許要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今天所經曆的生活是何等荒誕、何等不可思議。在城市化的飛速進程中,在每年接近百分之十的GDP增幅中,我們享受著越來越先進便捷的現代生活,同時也經曆著種種難以想象、難以言說的矛盾與困惑。裂變中的陣痛撞擊著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無論生活在鄉村、還是奔波在城市,中國人的精神都處於巨大的變動中。我們如何麵對這個世界,如何理解新的生活,在荒誕無奈的現實麵前如何訴說內心,這些個體的精神曆史會不會被巨大的經濟成功所掩蓋?我想,這並不是些不言自明的淺薄問題。作家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創造審美的愉悅,在某些重要的曆史關口,他們更需要書寫明天的曆史。
這樣一個極端的故事,卻充滿了中國情景中的合理因素。長期生活在集體主義語境中的人,所承受的個體壓抑,如果在瞬間爆發,足以殺死一個人。或許,殺(傷)人者並非戈偉。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提到了“身體”。在《鐵血信鴿》那裏,身體已經被捆綁,吃這個、補那個,身體並沒有開口說“要”,卻始終被填塞、被格式化。身體此時已經被結結實實地綁架了;《赤裸著晚餐》中的身體試圖赤裸,向往獨處,在私人空間中謀求絕對的權利。這兩個身體如此不安,是因為它們在尋找一個通向自由的出口;它們又是如此不幸,宿命般地成為這個典型的、體製化時代的非典型個案。
《鐵》是要穿透,要刺破,要報信,它是對外的姿態;《赤》要安靜,要打開,要生活,它是對內的。我覺得,這兩部作品真是絕妙的搭配,它們那麼清晰地表達自己,毫不含糊地從兩個方向告訴我們相似的自由要求。
《鐵》分明在說,它要意義,它要他本人的,他自個兒的生活!《赤》則不斷地重申活著,並且有尊嚴。在他們的要求背後,有一個持續不斷的聲音,略顯執拗地強調著,“如此這般”是為了避免被統一化、被集體化。這正是消極自由的範疇,即在一個我不能改變的世界,我至少能夠避免什麼?他們要避免的是統一化、格式化,他們堅持精神自由和個體差異性的權利。
然而,他們最終無法避免他們所希望避免的東西,穆先生躲不開他的妻子,戈偉躲不開保安——他們躲不開的是時代。最後,他們都選擇了與死有關的動作,穆先生在黑暗中跳向鄰居的露台,戈偉開槍射擊保安。這最後的反抗不僅僅是無奈絕望中的最後一擊,更指向了自我傷害、自殘自戕。因此,這一行為暗示了消極自由的不可實現。
當代小說不同於經典小說的的首要之處在於,前者提供當下經驗的審美化文本,可以將我們習以為常的瑣碎單調、浮泛平庸的日常生活進行某種概括,並最終以個人名義進行有效地表達。當這種帶著體溫、凝結著血肉的概括,切中了時代的命脈,確診了某種文化症候時,這種來自於個體的經驗就不再是速朽之物,而會成為具有曆史價值的集體經驗得以保存。我想,這兩部短篇小說的當代價值就在於此。
荒誕現實中,如何安置心靈
或許要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後,我們才能知道今天所經曆的生活是何等荒誕、何等不可思議。在城市化的飛速進程中,在每年接近百分之十的GDP增幅中,我們享受著越來越先進便捷的現代生活,同時也經曆著種種難以想象、難以言說的矛盾與困惑。裂變中的陣痛撞擊著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無論生活在鄉村、還是奔波在城市,中國人的精神都處於巨大的變動中。我們如何麵對這個世界,如何理解新的生活,在荒誕無奈的現實麵前如何訴說內心,這些個體的精神曆史會不會被巨大的經濟成功所掩蓋?我想,這並不是些不言自明的淺薄問題。作家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創造審美的愉悅,在某些重要的曆史關口,他們更需要書寫明天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