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讚激烈報仇(1 / 2)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將近七年光景,孩兒已長成矣。馬忠與其子取名曰福郎,送往從師學業。其子生的麵如鐵色,眼若環朱,貌類唐時尉遲敬德。雖是讀書,暇時便習兵法。年至十四五,走馬射箭,武藝通曉。使一條渾鐵槍,有神出鬼沒之能。馬忠見其雄勇,不勝歡喜。改名曰馬讚。一日,隨馬忠出莊外,見一起腳夫扛著大石碑來到,上寫道:“上柱國歐陽昉”數字。馬忠見了,憤怒變色。馬讚曰:“大人見此石碑,何故有不足之意?”

忠曰:“看此歐陽昉名字,甚有傷吾心也。此人十五年前,害卻呼延廷一家。吾聽得呼延廷有子尚在,我若見他,便與之同去報仇矣。”讚怒曰:“可惜孩兒不是呼延廷之子,若然,即日報仇。”忠曰:“此事汝母更知其詳,可入問之。”

讚回莊,入見母劉氏,問歐陽昉害呼延廷一家之故。劉氏嗚咽灑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養汝者也。”讚聞此言,昏悶在地。馬忠徑入,倉皇救醒。讚哭曰:“孩兒今日辭父母,便去報冤。”忠曰:“他是河東權臣,部下軍士甚眾,如何近得?須用計策圖之。汝今後隻稱我為叔。”讚拜曰:“叔叔有何計策教我?永不忘恩!”忠正思量間,忽報耿忠來相訪,馬忠即出迎接。

入至莊裏坐定,令讚相見。耿忠問曰:“此位是誰?”馬忠曰:“義子馬讚也。”乃問耿忠來此之故。耿忠曰:“適與強人相爭,贏得一匹好馬,名曰‘烏龍馬’。將要送往河東,賣與歐陽丞相,因過尊兄莊上,特來相訪。”馬忠曰:“既賢弟有此好馬,不如隻賣與小兒,就中更有事理。”耿忠曰:“吾與尊兄,義雖契結,勝如嫡親,汝之子即吾侄也,此馬便當相送。”馬忠大悅,因具酒醴相待。

馬忠席上因道起呼延廷一家被歐陽昉所害,此子是呼延廷親生,正欲報仇,不得其策。

耿忠聽罷,憤然曰:“尊兄勿慮,吾有一計,可以殺歐陽昉也。”馬忠曰:“弟有何策?願指教之。”耿忠令讚近前,謂之曰:“汝今隻將此馬送入歐陽昉府中,稱作拜見之物。他得此馬,定問汝要何官職,須道不願為官,隻願跟隨相公養馬,彼必喜而收留。待遇機會處,因而殺之,此冤可報也。”讚拜受其計。是日席散,耿忠辭歸山寨。次日,讚拜別馬忠、劉氏,上馬登程。後人有詩為證:豪毅英雄膽氣粗,軒昂人物世間無。

此行必定冤能報,方表男兒大丈夫。

且說呼延讚離了馬家莊,徑赴河東,訪問歐陽昉府中,令人報知曰:“府門下有一壯士,牽匹好馬,要來獻與相公。”昉聽罷,即令喚入。讚到階下跪曰:“小人近販得駿騎,特來獻相公以為進見之禮。”防曰:“汝何處人氏?”讚曰:“祖居馬家莊,小人姓馬名讚。”昉曰:“此馬價值幾何?”讚曰:“價值連城,”昉聽得,自思:“此人必圖做官。”令左右問之。讚曰:“不願為官,隻願服侍相公一年半載,終是名分人也。”昉見讚儀表奇特,又送他這馬,不勝之喜,即收留為左右使喚。讚既欲行事,遂盡意奉承,極得昉之歡心。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將近七年光景,孩兒已長成矣。馬忠與其子取名曰福郎,送往從師學業。其子生的麵如鐵色,眼若環朱,貌類唐時尉遲敬德。雖是讀書,暇時便習兵法。年至十四五,走馬射箭,武藝通曉。使一條渾鐵槍,有神出鬼沒之能。馬忠見其雄勇,不勝歡喜。改名曰馬讚。一日,隨馬忠出莊外,見一起腳夫扛著大石碑來到,上寫道:“上柱國歐陽昉”數字。馬忠見了,憤怒變色。馬讚曰:“大人見此石碑,何故有不足之意?”

忠曰:“看此歐陽昉名字,甚有傷吾心也。此人十五年前,害卻呼延廷一家。吾聽得呼延廷有子尚在,我若見他,便與之同去報仇矣。”讚怒曰:“可惜孩兒不是呼延廷之子,若然,即日報仇。”忠曰:“此事汝母更知其詳,可入問之。”

讚回莊,入見母劉氏,問歐陽昉害呼延廷一家之故。劉氏嗚咽灑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養汝者也。”讚聞此言,昏悶在地。馬忠徑入,倉皇救醒。讚哭曰:“孩兒今日辭父母,便去報冤。”忠曰:“他是河東權臣,部下軍士甚眾,如何近得?須用計策圖之。汝今後隻稱我為叔。”讚拜曰:“叔叔有何計策教我?永不忘恩!”忠正思量間,忽報耿忠來相訪,馬忠即出迎接。

入至莊裏坐定,令讚相見。耿忠問曰:“此位是誰?”馬忠曰:“義子馬讚也。”乃問耿忠來此之故。耿忠曰:“適與強人相爭,贏得一匹好馬,名曰‘烏龍馬’。將要送往河東,賣與歐陽丞相,因過尊兄莊上,特來相訪。”馬忠曰:“既賢弟有此好馬,不如隻賣與小兒,就中更有事理。”耿忠曰:“吾與尊兄,義雖契結,勝如嫡親,汝之子即吾侄也,此馬便當相送。”馬忠大悅,因具酒醴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