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象檢查(1 / 1)

一、實驗目的

熟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細胞學特征、結果報告。

二、實驗器材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片、顯微鏡、擦鏡紙。

三、實驗試劑

香柏油、乙醚乙醇液。

四、實驗方法

1.低(高)倍鏡檢查。

2.油鏡下檢查。

3.計算結果。

4.總結分析、填寫報告。

五、結果報告

填寫骨髓檢查報告單。

【知識卡片】

鑒別診斷: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是一種較少見的彌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綜合征。臨床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經精神症狀、腎損害和發熱典型五聯征表現為特征。

附:病例十二解析答案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骨髓塗片:骨髓小粒豐富,取材製片染色佳,有核細胞量中等。粒細胞係增生活躍,以中幼粒細胞及其以下階段粒細胞增生為主,其比例及形態無明顯異常。紅細胞係增生尚活躍,以中晚幼紅細胞增生為主,其比例偏低,成熟紅細胞輕度大小不一。巨核細胞計數三片,最多一片為320個,分類25個,其中幼稚巨核細胞10個,顆粒型巨細胞14個,產板型巨細胞1個,功能差。成簇血小板少見。

【目標檢測】

綜合題

敘述APTT和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原理,臨床意義和報告方法。

答案

內源性:APTT:34~40s。白陶土激活因子Ⅺ和Ⅻ,腦磷脂代替血小板,加入Ca2+後觀察貧血小板血漿凝固的時間。內源性凝血係統的凝血因子,缺乏肝素治療時監控的首選指標。

報告方式:直接報告患者及正常對照秒數。

外源性:PT:11~13s。在被檢血漿中加入Ca2+和組織因子,觀察血漿凝固時間。PT延長常見於參與外源性凝血係統的凝血因子缺乏:遺傳性因子Ⅶ缺乏、嚴重肝病、DIC等。PT延長為口服抗凝藥的首選指標。

報告方式:(1)直接報告患者及正常對照秒數。

(2)報告凝血酶原時間比值PRT。PTR=受檢者PT(s)br正常對照PT(s)

(3)報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鄧 晶 湯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