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典藏)第1章 前言(1 / 1)

十八世紀中葉,《紅樓夢》“造劫曆世”,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古今中外文壇。它以其巨大豐富的思想內蘊和超邁千古的藝術魅力,傾倒了後世無數讀者,“賺”了人們一把把“辛酸淚”,成為中國古代長篇的巔峰之作。

作者曹雪芹(1715—176),名沾(zhan),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本漢人,後被俘淪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冤。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雍正初年,清宮廷內部鬥爭激烈,曹家因事被株連,曹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曰漸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好經曆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他十三歲前曾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後來遷居北京,隨著家道曰衰,晚年生活困頓,竟到了“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這種由繁華而入困頓的人生巨變,必然使他深感社會之黑暗,世態之炎涼,人生之無常,從而發憤著文,“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以其才的才華,寫出了這部傑出的文學巨著。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為主線,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興衰沉浮為背景,描寫了封建貴族家庭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塑造了一係列貴族、平民以及奴隸出身的女子的悲劇形象,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治的腐朽與罪惡,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沒落的曆史趨勢。全麵真實地展現了廣闊複雜的社會生活,堪稱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品對封建社會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墮落進行了深刻反思,歌頌了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和自由美好、違反禮教的愛情,體現出追求個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同時,作者以夢幻作為緣起,又以夢幻作為故事歸結,並在文中時時強化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的觀念,流露出了作者強烈的宿命論和虛無主義色彩。

《紅樓夢》的藝術成就是巨大和多方麵的。在藝術手法上,釆用了以現實主義為主,並融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這種手法使作者既能“入乎其內”,通過豐富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或熱愛或憎惡的紅塵故事;又能“出乎其外”,超然於現實社會生活之上,從哲學的高度來觀照社會現實生活,因而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美感。在情節安排上,作品布局巧妙,剪裁得當,脈絡分明,繁簡適中,特別是情節進程如生活般自然發展,不露人工雕鑿痕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匠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通過豐富生動的細節描寫和極富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劉姥姥等一大批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語言運用上,吸取了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又提煉了大眾語言,熔鑄成準確、精煉、純淨、傳神、典雅的語言風格。尤其是中的大量詩詞歌賦,既是情節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又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和審美價值,完全可以作為一篇篇獨立的詩詞來品鑒欣賞。

《紅樓夢》問世後,以其豐富的思想意蘊與高超的藝術魅力,震撼著一代代讀者的心靈,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巨大的影響,曆來以《紅樓夢》題材創作的詩詞、戲曲、、電影不勝枚舉。《紅樓夢》的續書也層出不窮,至今還時有新作出現。對《紅樓夢》的評論和研究自脂硯齋始,曰見繁盛,人稱紅學。知名的學派有評點派、索隱派、新紅學等。紅學研究時間之長久、隊伍之龐大、影響之巨大,為世界文壇所罕見,這足以明《紅樓夢》所具備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早期流傳的抄本帶有“脂硯齋”等人批語,題名葉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種“脂評本”僅80回,現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則為10回,前80回主要據“脂評本”抄集校改。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程偉元、高鶚活字排印葉紅樓夢》,題《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1)回。乾隆五十六年排印本稱程甲本,第二年程偉元和高鶚對程甲本修訂後的排印本稱程乙本,合稱程高本。關於《紅樓夢》後40回的評價,曆來褒貶不一,但總的來看褒者少,貶者多。不過近些年肯定後40回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認為後40回的功績主要有二:一是使葉紅樓夢》成為一部有始有終的完整,如果沒有後40回,《紅樓夢》的流傳決不會如此廣泛;二是後40回並沒有違背曹雪芹的悲劇構思,而是最終形成並強化了的悲劇氛圍,使《紅樓夢》真正成為一部偉大的悲劇作品。

本書以程偉元、高鶚於清乾隆壬子(179)年以萃文書屋名義活字排印的《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通稱“程乙本”)為底本校勘整理,對於一些明顯錯字漏字倒字等參考其他版本進行了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