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第1章 桃花淵(一)

她叫阿錯。

父親是北承邊陲的一名教書先生。當地的官紳都將孩子送到她家裏來,但即便如此,她的家裏也沒有富裕到可以攢下過冬的糧食。因為她的上麵還有八個已經出閣的姐姐需要父親接濟。這個認知,隻持續到她五歲。

那天井裏打出的水都帶著昨日的黃沙,阿錯正蹲在地上等黃沙沉澱,忽而一批高頭大馬揚起層層黃沙,嗆了她滿臉。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好不容易能喝的水,現在又不能喝了。

阮向曆抱起眼看就要哭出來的女兒,跟來人道歉,正要將女兒領進屋,聽到為首的公公道:“阮大人且慢,皇上這次也給九姑娘設了恩典。”

阿錯看著明晃晃的金帛交在她手上,心想今年過年的新衣應該有著落了吧。說著不忘瞄一瞄父親手裏那一卷。兩道聖旨,至少可以做一個禦寒的帽子,冬天就不怕凍到耳朵了。

“皇上念大人年邁,特命大人回京養老。”宣旨的喜公公見他家家徒四壁,實在不像是能扣點油水的,心中鬱結。一路從被跑到南,連口水都沒有,怪不得京裏的老人都說阮向曆不會做官,他在宮中混跡這麼多年,從沒有見過這麼沒油水的活。喜公公麵子繃得緊緊的,低頭看見拿著聖旨比劃的阿錯,又想起皇上的口諭道,“皇上已經過了鼎盛之年,太子日盛,阮大人,皇上這次招大人回去,還是帝師啊。大人可是知道皇上的意思了?”

宣旨宣到這麼明白,喜公公自己也不想這樣的,怎奈阮大人“天賦異稟”,話說不明白,他聽不懂。這還是皇上特別囑咐的。

阮向曆是跟著太、祖皇帝打江山的人。太、祖歸去的時候,將當今聖上托付給了當時的太傅阮向曆,暫代軍權的攝政王穆奇,吏部尚書王忍和太皇太後母祖封氏提拔起的小將軍封瀨四人。其中最沒有建樹的便是阮太傅。太、祖放牛娃出身,沒讀過書,戰亂之時身邊唯一一個會識字的人就是阮向曆,後來皇上出世,太、祖忙於統一大業,就把孩子扔給了阮太傅。

作為帝師,太傅大人講書或許是極好的,辦事卻是十分糟糕的。非但沒能在太、祖托孤時代長成權臣,反而是做了幾件錯事,傳聞這位太傅大人曾經錯到連當今聖上都保不住的地步。當時還算忠心的攝政王穆奇就給皇上出主意,要想保住太傅,那就娶了他的女兒,做了皇親國戚,換個老丈人的身份繼續給皇帝辦事。

皇上也覺得這個計策十分好,第二日上朝便當著滿朝文武說了。皇帝頭一次立寵臣,自覺這次寵的也很到位很明白很長臉,正高興得意的時候,太傅大人跪了,言明難當皇帝厚愛,他要是把女兒嫁給皇上,難免有把持朝政之嫌,就算如今沒有,以後總是個隱患。求皇上為了千秋社稷,不要冊封他女兒。

皇上很鬱悶,鬱悶之餘又很感動。感動的結果是太傅大人左遷了。

後來攝政王謀反,當時聖上地位岌岌可危,為了保住皇家血脈,把唯一的兒子送去了阮太傅那裏。直到太子十一歲,皇帝才將他從遙遠的邊陲提回政治中心,但是隻字未提他的啟蒙講師——阮太傅。

皇上也就罷了,跟他相處了三四年的太子都沒提過讓他回京的事。

由此可見,阮太傅不會做官的程度。

阮向曆朝著帝都的方向拜了一拜道:“還望公公明示。”

喜公公覺得腦門上的筋跳的疼:“皇上下了兩道旨意,一道是明的。就是阮大人手裏這道。不過大人也別太實誠了,進京養老這種幌子,大人自己信,旁人可是一個字都不信的。皇上想幹什麼,大人可明白了?”

阮向曆仍是一副虛心請教的模樣看著喜祿。

喜公公腦門上的筋又跳了跳,他清了清嗓子,勾勾手讓阮向曆附耳過來:“皇上是要廢太子立十四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