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沿海特區的迅猛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深圳,由一個小小的漁村,迅速地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它所展示出的神話般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地刺激了內地人的神經。人們在驚愕讚歎之餘,也欣喜地看到了希望,像是在漫長的黑夜,終於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一時間,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擁向沿海地區的熱潮。許多人興奮不已,坐上火車紛紛南下,擁向沿海的經濟特區,試圖在這裏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立身之地和發展空間,從此擺脫貧困,過上現代化的幸福生活。但是,這種衝動是盲目的,很多人不清楚特區需要的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來這裏能做什麼。回顧一下當時海南建省時的情景,其中滋味至今耐人尋味。
1988年的一天,整個海口市沸騰了起來,大街上張燈結彩,鞭炮聲此起彼落,許多人手裏拿著《海南日報》印發的套紅號外,上麵清晰印著: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剛剛通過的決議:海南建省。也就是說,海南島即將從廣東省劃分出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31個省。
伴隨著令人振奮的消息,孤懸瓊州海峽對麵的海南島一下子成為了全中國的聚焦點,各個年齡、各種職業、懷著各種願望與期待的人們成群結隊、紛至遝來。最熱鬧的首數位於雷州半島的海安碼頭,每天從早到晚,瓊州海峽的每條渡船都擠得滿滿當當,盡管碼頭售票處掛出“票已售完”,可密集攢動的人頭仍在不甘心地擁擠、叫罵、發牢騷……在芸芸眾生的觀念中,大陸代表著落後,代表著舊時代;而沿海地區,則代表著新希望,新天地,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就像當年熱血青年投奔延安、投奔革命一樣,人們懷著激情、載負夢想,紛紛投奔海南而來。
昔日寧靜的海口市人口一下子膨脹起來,大大小小賓館、酒店、招待所全部爆棚、滿大街來回穿梭的出租車沒有一輛空載。東湖邊指定張貼“求職”、“招聘”廣告牌專欄牆前,擠滿了熙熙攘攘求職的人頭,在海南行政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接待室裏,90頁一本的來訪登記本,同時放著數本,不幾天就登記完畢。這就是當年號稱“十萬人才過海峽”的真實情景。
故事中的主人翁林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南下廣東的。在開往廣東的火車上,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騷動而熱烈的氣氛,車廂裏被各色人群擠得滿滿當當,他站在一旁,吃驚地注視著這一切,心裏還有些激動,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那樣:“身上的血液流動的速度加快了,他隱隱地感覺到自己可能趕上了一個曆史上的非常時期,眼前的景象,讓他想起了少年時代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大浪淘沙》,它描述的是北伐戰爭時期,一個動蕩的歲月,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給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希望和恐懼交替,機會和災難並存。麵對現實,何去何從,每個人必須做出自己的抉擇。”
他慶幸趕上了這次“大潮”,並為自己勇敢地投入其中而感到自豪,感覺像一個和平年代的“革命者”,激情澎湃,為了心中的理想,甘願丟掉“鐵飯碗”,吃苦冒險在所不惜。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遐想,滿懷激情地準備去大幹一場。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廣東的天地並不是他想象的那般美好,在廣東,他經曆了找上工作的喜悅,也品嚐到了失業的痛苦。他進入到了外資廠,在那裏,他看到了先進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產生的高效率。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廠裏殘酷的一麵:經常加班加點,超八小時工作,這裏像是情感的沙漠,缺少人性的關懷。廠裏的工頭,或者管理者,對待員工,像是對待奴隸,沒有人情可言。對於工廠來說,工人隻是創造產品的工具,隻是為了高效率地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創造利潤。至於工人的情感和訴求,那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內地不斷地有人擁向廣東,廣東是不缺勞動力的,廠裏自然有恃無恐,你認為不滿意嗎?那你完全可以走人嘛,反正人有的是,你走了,我可以再招。麵對這樣的生存環境,林健一度猶豫了,在留下還是回去的抉擇中,他痛苦地整晚上睡不著覺,眼睜睜地望著窗外,一直到東方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