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長雍主番外

第123章

太安十九年於元徵朝而言是一個多事之年,接連的令烽煙四起,人心浮動,帝都建康就此毀了泰半,朝代在短短的時日內經曆了三次更替。在新帝的帶領下,元徵朝遷都洛陽。

遷都一事關乎國祚,程序繁複,需要多番祭祀測試,定下吉日。建康的王公大臣先行,準備隆重迎接皇帝的鑾駕。

不過新帝宣帝是個急性子,行事殺伐決斷,不按理出牌。在宣帝的督促下,太安二十年,即改元後的隆啟元年三月的第一次大朝,正式在洛陽皇宮舉行。

若說文帝處政是繼承了明帝的風格,又更加懷柔,宣帝處政則是另一種新的風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經常在朝廷趨於風平浪靜時冷不丁投下一個大雷。而且這些大雷通常會在重大的日子裏放出來。

在洛陽的第一次大朝,宣帝下了數道出人意料的旨意。最令人矚目的,就是他把之前被眾人默認為“殉國”的文帝擰了出來,改封為乾王,同時,正式立年僅一歲零三個月的文帝滕皇後之子齊君絕為太子,令其稱乾王為父王,稱宣帝為父皇。

一石激起千層浪!

當議政殿上的王公大臣看到微跛著腳,緩緩走至殿中躬身領旨的前文帝,都狠狠地吃了一驚!

前文帝,如今的乾王沒有向宣帝下跪,宣帝並不以為忤,還緊接著宣布對乾王的種種優待,比如免跪,殿上賜坐,居於宮中等等,引得人紛紛大嘩!

禦史們像打了雞血,宣帝的話還沒有說完,個個已經噗咚噗咚跪下,大呼於禮不合,違背倫常等等,懇求皇上收回成命。

宣帝回以一聲冷笑,然後太監打開聖旨宣讀文帝從還是皇子到監國到登基以來所立下的功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守衛帝都建康,抗擊突厥軍,身中數箭,舍生忘死,“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十字重如千鈞!

接著開始忽悠,道文帝重傷斷氣被數人目睹,故有殉國之言傳出。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文帝這位功在社稷的帝皇就此殞命,所以降下福祉,令文帝複活過來。

至於文帝回來了,為何坐在龍椅上的依然是宣帝,則由前文帝,如今的乾王負責解釋。

乾王溫溫和和地擺事實講道理。

首先,他的腿在戰亂中瘸了,元徵的皇帝不該由一個殘疾之人擔任。他的身體經曆重創,精力大不如前,要慢慢恢複調養,不能再為朝政殫精竭慮,大大的不利於國。他甘願退位。

其次,讚揚宣帝在抗擊突厥軍時有先祖之風,是個非常合適的繼位者。

最後,抬出太上皇明帝親書的聖旨,言明宣帝已經得到明帝的承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明帝還訓示這對兄弟要守望相助,同心協力發展壯大元徵,不要再給蠻夷可乘之機。

這次乾王端端正正跪下,拱手向上一禮:“兒臣必謹遵父皇教誨,竭盡全力輔助新君!”

宣帝也跟著跪了,向著虛空拱手:“朕必不負太上皇所托,強盛我元徵大國!”

議政殿立刻跪倒一片:“臣等必不負太上皇所托,輔助皇上,強盛我元徵大國!”

****************************************

滕輝月舒舒服服地半躺在軟椅上,拿記錄朝中大事的折子當戲本子看。

在建康和齊明曜見過麵後,明帝帶著他一路到了洛陽,在郊外的一個莊子裏住下。滕輝月不知道明帝有什麼打算,明帝也完全沒有約束限製他,一副他愛做什麼做什麼的模樣。但他清楚以齊明炎的執著,他是沒有那麼容易放棄的。明帝對他的壓製隻會激起他的逆反之心。

不過既然明帝處之泰然,滕輝月也就丟開手不管了。反正無論好的壞的,他都會陪著明帝一起的,而且他對明帝的信心比對齊明曜齊明炎實在要足多了。

唯一比較鬱悶的隻有要把阿劫送走。

那時滕輝月以為齊明炎囚禁了齊明曜不懷好意,入宮想把齊明曜救出來,沒想到齊明曜不肯,提及齊明炎的偏執。明帝和滕輝月已經走了,如果連齊明曜也走了,自覺失去了所有可以羈絆住滕輝月籌碼的齊明炎一定會發瘋,不知會做出什麼失去理智的事。滕輝月對此心有戚戚然。但他不可能再任齊明曜為了他犧牲自己,齊明曜為了他已經做得夠多了。

然後齊明曜提出了要阿劫。

滕輝月大吃一驚,想也不想要拒絕。但齊明曜接下來的話令他不得不考慮。

阿劫是滕輝月生下來的,是明帝和他的獨子。他身上流著齊氏皇族血統最純正的血。阿劫未來想走什麼路,要波瀾壯闊,還是安穩平淡,該由他選擇。而且,齊明炎還有言在先,要封他做太子。

有齊明曜和阿劫在,基本能把齊明炎安撫住了。

這件事滕輝月問了明帝,明帝讓他仔細想想,自己決定。

滕輝月很愧疚地發現自從明帝回來後,他放在阿劫身上的注意力可謂少得可憐。他不是不疼愛阿劫,但隻要明帝在,他的眼睛就不受控製似的黏在他身上,無論怎樣移也移不開。明帝一個眼神能把他迷得七葷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