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十有三祀

《洪範》稱十有三祀,說者謂是時周未改製,尚用商名。竊疑古人記載往往通稱,如唐虞曰載、夏曰歲,《堯典》曰“以閠月定四時成歲”,又曰“九載績用弗成”,又曰“朕在位七十載”,《舜典》曰“歲二月東廵守”,又曰“三載黜陟幽明”,又曰“二十有八載”,蓋亦不拘一律也。

宋諱

宋人避諱至嚴,然核其遺文,似有二例:一曰闕筆,一曰代字。大抵尋常文句則僅闕筆,若人姓名則必代字,如殷浩作商浩,桓玄作亙靈寳,魏征作魏證,慎夫人作謹夫人,匡衡作康衡。蓋臨文不諱,故僅作字不成,若人之姓名,則不可使同於祖考,此其別也。

五經四書

世謂五經四書試士始明,此不考也。《元史選舉誌》載延佑科舉法已然,其用宋儒傳注,亦同一例。又宋元佑製以《周禮》、《左氏》、《春秋》、《禮記》為大經,《易》、《詩》、《書》、《儀禮》、《公羊》、《榖梁》、《春秋》為中經,進士各治一大經,兼一中經,仍治《論語》、《孟子》,第一場大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第二場中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則北宋試士已以《論語》、《孟子》為主,特無《大學》、《中庸》耳。

宋試春秋題

宋貢舉條式,論春秋義題,聴於《三傳解經》處出,蓋以《春秋》經文簡畧,命題易複,故也。此法如行,可稍杜治《春秋》者惟記破題之病。

虞夏書

《左傳》引《虞書》多作《夏書》。考《說文》“琨”字注曰:《虞書》揚州貢瑤琨蠙,字注曰:夏書玭從蟲賓,亦一部之中二名兼出。或謂伏生《尚書大傳》合虞夏為一傳,疑古書搃題虞夏,引者可以互稱,然大傳有“唐傳”,未聞有“唐書”,則其說亦不盡然,闕疑可矣。

時會解

《逸周書》“時會解”所述乃是夏正,此不可曉。

廣韻注

《廣韻注》有絶可笑者,如“東”字下注:“東宮氏,齊大夫,東宮得臣之後”,“刁”字下注:“齊豎刁之後”,“世子”而雲“大夫”,“寺人”而雲“有後”,即姓氏書有此謬談,亦不應漫無考訂至此,何博古圖誤說州籲,即傳笑千古也。

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為古義之淵藪,學者得以考見先儒音訓,惟賴是書,厥功甚偉。獨怪其不及《孟子》,而以《老子》、《荘子》俱列經典,是居何義也?

茗飲

《三國誌韋曜傳》有茗飲之語,論者援為飲茶之始,然此語不止韋曜傳,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曰: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葉以為香,其文尤明。璣,亦吳人也。

萬歲木

謝眺詩:“風動萬年枝”。宋人以為冬青,考陸璣詩疏曰:杻,檍也,今官園種之,正名曰“萬歲”。既取名於億萬,其葉又好,故種之。然則眺所詠者乃杻耳。

毛詩出子夏

陸璣《毛詩疏》末附四家詩源流,所說傳毛詩人與經典釋文逈異,故王魯齋疑之。餘謂《漢書》但雲毛萇自謂出子夏,已不能舉其授受之係,後來何自得之?非惟璣說無所本,即陸徳明說,亦未見所本也。

晉重

《左傳》稱晉重耳為晉重,終是脫字,不可援為二名稱一之例。二名稱一,惟《文選》劉琨表“段匹磾”稱“臣磾”,然亦焉知非脫字歟?若詩文翦裁名姓以就聲律,如幹木、葛亮、方朔、馬卿、潘仁之類,則自古有之,要亦非自稱也。

紙字

或疑古無紙,小篆何以有紙字?案:《說文》紙訓絲滓也。然則蔡倫以敗絮魚網為紙,正絲滓耳,故以名之。硯字,《說文》訓石滑,亦不為磨墨之器。

昆蟲

《禮》昆蟲無作,鄭注訓昆為明,於義為迂。《說文》有〈蟲蟲〉字,音正作昆,似同聲,假借也。

書同文

《中庸》書同文,當以字體言之,如籀則天下皆用籀,篆則天下皆用篆,隸則天下皆用隸耳。至其點畫増減,則聖人有所不能盡同。今觀古器銘識,即尊彝諸字,形狀不知凡幾,其餘文字亦十不同五,蓋王政持其大綱爾。

諧聲

小篆諧聲,疑多因古文之音而配之以字,非製字始立音也。如磺字諧黃聲,古文乃作丱偏旁,無黃字,安有黃聲?囿字諧有聲,古文乃作囗偏旁,無有字,安有有聲?

禿字

禿字,《說文》載王育說,謂倉頡見禿人伏禾下,妄謬殊甚,故許慎亦曰:未知其審。周伯琦謂:上當從木,諧聲,亦似不然。疑上當從禾,會意,《說文》禾木之曲頭,止不能上也。說文分為二部,訓草木,華也,訓榮也。華之與榮有何區別?部收字,訓草木白華,然則亦草木華矣。竊意荂皆之重文,《說文》強分為二。

轉燭

讀工部佳人詩,不解其中“轉燭”字,後偶坐佛閣,檢大藏,乃知富貴貧賤有如轉燭,出佛說貧窮老公,經此老,固無所不讀。

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殆以六日七分之法引而伸之,但漢儒以卦值日、邵子以卦值世耳。此無論驗與不驗,均非儒者所宜道。如曰“天運一定”,是堯舜不能不治,桀紂不能不亂,非所以立訓。如曰“人事尚可轉移”,是當治者不治,當亂者不亂,數又不確矣。故孔子罕言命也。

鐙燭

“燭”字見《周禮》、《禮記》,然諸家所說似然木以取明,非今之蠟炬。“鐙”字則經典無文,《禮記》所雲“執鐙”,乃豆之跗也。《考古圖》始有“漢雁足鐙”。

準字

郭忠恕佩觿雲:三蒼作為尼丘之尼,《字林》用準為平準之準,則以準代準,始於呂忱,宋人謂避冦準名、及蔡京父名者,猶未溯其源也。

尹氏卒

《春秋》書尹氏卒,《左傳》以為君氏,其說支離,《公榖》以為周之尹氏,近是。或援劉卷之例,謂果為王朝卿士,自必書名,然疑為史佚其名,聖人有所不能益,姑以尹氏書之。如諸侯之卒例,書名宿男不名之例也。齊放崔氏於衛,疑亦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