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裏尋他千百度(1 / 1)

眾裏尋他千百度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是美國矽穀的中堅力量。1999年,李彥宏帶著滿身塵埃回到了中國,開始了另一場搏殺。世紀末的年底,在美國融資後,李彥宏與好友徐勇攜風險投資回國,一期固定投資120萬。“眾裏尋他千百度”,李彥宏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百度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搜索引擎之間的競爭,是互聯網的一道風景。當百度慢慢變成中文第一大搜索引擎的時候,就遇到了這一大問題。最大的競爭對手無疑是google,緊跟其後的就是慧聰了。

百度腹背受敵。

經過一番努力與拚搏,百度在一點點擴大。2003年,百度戰勝了叱吒風雲的Google成為中國搜索引擎中的一霸。百度的逐漸壯大激起了業界老大Google的CEO的敵視。Google的CEO施密特於2004年找到了百度,開始跟百度接洽。施密特的想法很毒辣,他希望能夠控製百度,然後獨霸整個中國市場。為了保住百度,李彥宏答應賣給Google2.6%的百度股權。

這個時候,全世界都認為百度將是Google的囊中之物,卻沒有人發現,這不過是李彥宏的緩兵之計罷了。

就在Google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的時候,就在全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國人為百度惋惜的時候,李彥宏暗度陳倉,小心謹慎地部署著自己的計劃,他要乘著Google放鬆的時候把百度往納斯達克推進。百度擁有Google一直以來都很難以深入的技術,那就是中文。英文和中文有著很大的差距,英文每個單詞之間都有空間,但是中文每個字之間沒有空格,這是Google工程師一直都十分頭疼的問題。李彥宏打出了中文搜索引擎的招牌,讓施密特大跌眼鏡。

對於一個成立僅僅四年的公司來說,進入納斯達克簡直是天方夜譚,很多企業家都不敢想。李彥宏用他長遠的目光幫助百度完成了一段傳奇的上市。

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考慮自身產品的問題,還要把握這個行業中其他企業的動態。關注小企業的發展,留心大企業的競爭,任何一個企業顧著埋頭苦幹是不行的,企業要想得到深遠的發展,必須周旋在各個企業之間。暫時的合作,長久的對抗,一輪輪博弈下來,博弈雙方斬獲多少就靠各家的本事。

百度麵臨就是這樣一個難題,他必須做出抉擇。如果李彥宏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百度了。在這場與Google的博弈中,李彥宏打的是長遠牌。Google作為這個行業裏的老大,還是不能輕易得罪的。如果李彥宏過於強硬,很可能將出生不久的百度就此毀滅。為了保住百度,李彥宏答應賣給Google2.6%的百度股權。百度用2.6%的股權換來了行業老大暫時的信任,然後拿出自己的優勢馬不停蹄的把百度推向納斯達克。百度用暫時的犧牲最終換來不小的回報,也完成一段上市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