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凝祥
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維護學術尊嚴、找回學術敬畏、堅守學術理想、懲戒學術不端,需要真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需要正義的力量,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加強學風建設,倡導嚴謹治學的學術態度,不僅是推動學術研究自身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對倡導求真務實的社會風氣,對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薛正昌先生的《嫁衣餘香錄——編輯文化學研究》一書,顧名思義,是一本記述作者個人編輯工作中的體會、感受兼有研究編輯文化學學科理論的專著。編輯是辛勤的“園丁”,終日孜孜不倦;又是手工精細的“裁縫”,為人作嫁,縫補綴繡。茹誌鵑當年曾寫過一段獻給編輯的讚語:“你的成功,消亡在別人的成功之中;別人的失誤,卻要分擔懲罰。掌聲和鮮花,隻屬於作者;你隻在無聲無息的後台,完成自己的價值。”這段讚語準確概括了編輯工作的特點。作者從事編輯工作近30年,熱愛編輯這一行,辛勤工作,為寧夏編輯工作作出了貢獻。作為寧夏“著名曆史研究專家”“寧夏學術大腕”“寧夏曆史學學科帶頭人”,寧夏曆史研究所所長、《寧夏社會科學》和《西夏研究》主編,作者將自己多年來編輯工作的體會和感受整理總結出來,寫成感想錄,並在廣泛閱讀大量與編輯學相關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編纂撰寫成研究文章,這些文章全都輯入《嫁衣餘香錄——編輯文化學研究》書稿中,予以出版。相信這本書對同行大概會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啟示意義;同時,在學術研究崎嶇坎坷的山路上,作者不畏困難,竭力攀登,主動參與編輯文化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實踐,這種勇氣、膽量和職業自覺,是值得稱道的。
翻閱全書才得知,該書由37篇獨立的文章彙集而成,字數將近20萬。內容主要以編輯工作體會與追憶性的短文為主,兼有一些涉及“編輯”和“文化”“信息”內容的零星論述文章,以及介紹古代典籍(如“六經”、《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的編者、編纂情況和介紹宋代與西夏時期的印刷術的說明文章等。
筆者認真拜讀了這本書的第1~50頁。在邊讀邊思中,發現第1~50頁中許多概念與提法缺乏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和嚴密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全書的重要論題——“編輯文化學研究”缺乏深入思考和認真梳理。宏觀上,沒有體現出學科整體性理論架構的思考;微觀上,關於“編輯文化學”的研究內容在全書中零零碎碎、模糊不清,顯示不出“編輯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所具有的特征。從內容上的布局謀篇、學科性質、論證的邏輯推理方法、引用曆史資料的準確性,到概念、知識、邏輯、文法等方麵,都存在很多謬誤,甚至還出現了人名、事件的發生時間、事實與曆史記載不符之類的妄說。
實話實說,此書所謂的“編輯文化學研究”,隻是停留在編輯學知識的初級形態。因為“學科”是學術的分類,指一個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是按照學問的性質劃分的門類。“學科”概念所側重的是“知識體係”。我國編輯學理論研究專家闕道隆先生曾說過:“編輯學知識的初級形態,不能稱為理論模式。”鑒於此,如果將其定性為“編輯文化學”學科理論研究的學術著作,不僅是矯情,而且也是很荒唐的。倘若將其歸類為一般的文化讀物或隨想錄之類,倒是非常準確的。
針對《嫁衣餘香錄——編輯文化學研究》一書(以下簡稱《嫁衣》)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出於公心,必須遵照工作職責之要求,以維護學術尊嚴、辨正學術真偽的勇氣和祈求學術敬畏的善良願望,實事求是、言之有據地將書中存在的問題指證出來。否則,誤導讀者,貽誤後學,後患是無窮的。相信對《嫁衣》一書的學術指誤,不但不會妨礙學科建設,反而能通過不同觀點的爭鳴,澄清模糊認識,修正學術導向。
現將關於《嫁衣》一書第1~50頁的閱讀筆記擇其要,簡述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