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騙婚(1)(1 / 3)

1980年,張小楠高中畢業,她沒有去參加高考,也沒有自信能考得上大學。所以,她也就沒能走進大學殿堂。

那個時候的農村對於上大學沒有什麼概念,也沒有那麼的寄予上大學。

雖然她父親是城裏某紡織廠的工會主席,哥哥是當地有名的赤腳醫生,都見過世麵有點文化,也囑咐過她,也希望她將來能考個什麼學的走出農村。

雖然他們都要求和期望過,但沒有像現在的家長那麼嚴格那麼守望。因為那個時候的社會現狀跟現在的社會現狀也大有不同。以前,人們的生活都過得比較安逸,也比較安於現狀。所以就沒有比較,沒有拚搏,沒有那種始終向上的精神,而是抱著是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態度。

而如今就不同了,“惟有讀書才是出路”是當今社會擇業的唯一的選擇。

張小楠也曾想考個什麼學的,但是學校裏的那種氣氛並不濃厚,那種意識也不是很強烈。他們那個時候的讀書不是為了考學而讀書,而隻是能認識幾個字不是文盲就行了,將來找個好婆家就萬事大吉了。

張小楠的父母生了他們姊妹六個,五朵金花又一男。張小楠是家裏最小的一個。

這樣看來,張小楠家裏的情況是明擺著嚴重缺少男勞力。

在張小楠成年後幾個姐姐就已經出嫁的出嫁,到外工作的工作,這樣,家裏麵就更加缺少勞動力了,就甭說缺少男勞力了。

家裏雖然有兩位男性,但父親在城裏工作,農活家務活也都管不著,哥哥是赤腳醫生又是獨子,所以從沒幹過農活和家務活,雖然娶了個能幹的媳婦,但在幾年裏又陸續添了三個孩子。

這樣,一大家子的事,張小楠就隻能放了學回來丟了書包不是幫嫂子忙農活就是幫母親忙家務活,哪裏有時間去學習,哪裏有時間去溫習功課。那個時候的農村都講究掙工分,能多幹農活就能多掙工分,工分掙得多年底收入就多,收入多日子就過的好,所以那個時候都巴望能多掙幾個工分,所以對於考什麼學的意識就很淡薄。

張小楠十五歲那年她父親就去世了,家裏的頂梁柱倒了,經濟收入也就少了。張小楠最小的姐姐也去城裏頂替父親的班去了。這樣一來,家裏的勞動力就更缺了,收入也就更少了,張小楠就更是忙裏忙外了,所以有時缺了課也去撈工分。

您說一個讀書的人不專心的讀書學習,而是一門心事的去掙工分,您說那讀什麼書,您說那哪能考得上大學。

張小楠高中畢業後在家裏幹了半年的農活。眼看村子裏的幾個同齡姑娘都到城裏工作去了。雖然是臨時工,但好歹也脫離了農村。這時,張小楠的母親就怨她父親去的太早了,撫養子女的責任就落到她一個人的肩上了。

如果張小楠的父親還在,張小楠高中畢業後接他的班是絕對穩靠的,而張小楠的五姐也會照顧給她一個正式工的名額。在張小楠的父親去世之前張小楠的五姐就已經到她父親廠裏做臨時工去了,隻等這年工廠裏一招工就是正式職工了。

可是,那年,張小楠的父親還沒能等到她五姐轉為正式職工就撒手塵緣了。這樣,張小楠的五姐就順理成章的頂替了她父親的班。後來,張小楠的母親到廠裏去說情:能不能履行他父親生前的計劃。於是廠裏就專門召開了辦公會議,認為張小楠還在讀書,況且張小楠當時還沒有工廠裏的機器高,說等以後了再說。

人走茶涼,以後的事就成了以後的事了。

從此張小楠的命運就改寫了。

話說張小楠的母親看到村子裏的幾個姑娘都到城裏做事去了,埋怨張小楠的父親走的太早了。可是那又怎麼樣呢,她隻有接過接力棒。於是,張小楠的母親就四處打聽,四處找人托人。不久,張小楠到城裏做事的事就終於有了眉目了,隻等工廠明年招工張小楠也就一定能脫離農村了。其實,到城裏頂替接班的應該是張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