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胤祉上的請安折子裏知道琳布即將成婚,特地踩著時間來,就是要以不刻意地方式來做這個證婚人,好給巴林部以安撫又不至做得太明顯。
隻要這個開端做好了,有了先例,之後再要推廣至其他部落便會容易得多了。
胤礽的用意,烏爾袞也是懂的,也不敢不識抬舉,這便歡天喜地地去命人做準備,再三地感謝隆恩浩蕩。
打發走了烏爾袞兩父子,胤祉再次與胤礽道起了謝:“方才臣弟看到弘晟,幾年不見他懂事多了,書也念得不錯,多虧了二哥的教導,臣弟實在是感激不盡。”
弘晟是胤祉活下來的第一個兒子,也是親王世子,今年十一歲大,當年沒有跟他來蒙古,一直留在京裏的親王府,每日和其他府上的阿哥一塊進宮念書,在一眾聖祖皇孫中算是較為出眾的,胤礽也頗為重視,對胤祉的感激,胤礽笑了笑倒是滿不在乎:“也是靠他自己努力,弘曦、弘景兩個應該也到了入學的年紀吧,這次就讓他們隨朕一塊回京去如何?”
胤祉自然是滿口答應再次謝恩,若說當年他離開時為了弘晟的前途留他一個在京裏還稍有擔憂和顧慮,但這麼多年下來,見胤礽當真是真心實意地教導培養他的兒子和一眾聖祖皇孫,不管胤礽和其他人兄弟關係如何,對他們的兒子幾乎都是一視同仁,這一點,也著實是叫胤祉心悅誠服,自然是很放心把自己的兩個小兒子也教給他。
胤礽和胤祉閑聊家常,胤禔插不上嘴先回了自己住處去歇息,這才走出門,就見王府的管家正領著個一身喇嘛服飾的人往院子裏走,離得遠長相看不太清楚卻瞧著頗為眼熟,且管家似乎對之還頗為尊敬,胤禔順口問起身邊奴才:“那人打哪裏來的?”
去打聽過後,身邊人來回報:“那是這裏頗有名氣的一個喇嘛,叫巴漢格隆,明日世子爺婚禮,照例是要請得道喇嘛來誦經祈福。”
聞言,胤禔的嘴角微抽了抽,吩咐道:“一會兒去跟巴林郡王說一聲,明日請這喇嘛坐得離皇上遠一些,最好……是一定別讓皇上看到他。”
“……嗻。”
321擠兌
巴林部郡王世子的婚禮很熱鬧,大清皇帝親自證婚,周邊蒙古部落的王公台吉都來喝了喜酒,烏爾袞是賺足了麵子,也同時,胤礽乘興又下旨當場給幾個適齡的蒙古王公子弟指了婚,下了諸多賞賜,當然,指的也都是門當戶對的蒙古人。
於是這會兒這些蒙古人算是都明白過來,皇帝這是不想和他們通婚了。
狐疑總是會有的,但看在胤礽大手筆下的賞賜又親自指婚的麵子上,眾人也不敢心有不滿,俱是高興地領旨謝了恩。
胤礽在王府待了兩日,之後便啟程去了祭奠孝莊陵,當日自然是駐蹕胤祉府上。
沒了那些蒙古人在,胤礽這才傳了胤祉來,閑聊過後問起了正事:“朕讓你盯著蒙古各部落的動靜,可有何收獲?”
胤祉放下茶盞,謹慎回道:“南麵都還好,漠北那邊,臣弟聽探子來回報說是自從皇上您出兵平定了青海和準噶爾又在那邊開了府,他們就一直擔心著您遲早有一日也會揮師進攻他們,畢竟他們不如漠南這邊一直以來和朝廷聯係緊密,所以這次您來蒙古,他們也是一早收到消息,來了南邊迎駕,其實也是想向您表忠心。”
胤礽讓胤祉來蒙古,自然不是單純讓他為愛走天涯的,胤祉其實算是他派駐在這邊的眼線,幾乎每兩個月就會把漠南漠北蒙古的大小事情寫成奏章連帶著請安的折子一塊送上京,五年來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