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不要小聰明,總要大智若愚(1 / 1)

範蠡追隨越王勾踐長達20多年,為滅吳複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官封上將軍,但是他深深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認為在滅吳之後自己就有危險,於是處處小心,大智若愚,從不居功自傲。

有一次,越王設宴為君臣慶功,可是範蠡看到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鬱鬱寡歡,不由得感到一股涼氣從腳下冒上來。範蠡認為自己可以與越王共患難,卻難以同歡樂,自己名聲太顯赫,不可在越國久留,毅然決定急流勇退。當範蠡向越王提出辭官的要求時,越王死活不肯,不得已範蠡隻能駕一葉扁舟不辭而別。範蠡憑著自己的智慧悄悄來到齊國,這時他想到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文種還在越王手下做官,馬上秘密修書一封,叫文種火速離開。文種接信後恍然大悟,想迅速脫離危險的境地,但為時已晚,終被越王所殺。

有大智慧的人總是顯得很木訥,因為他們心裏很清楚,但是表麵卻裝糊塗,也不善於言辭。大智慧與小聰明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總是大智若愚,有真本領卻不往外顯露,有的時候並且都顯得很愚鈍,於是可能會被無知的人所取笑;而後者總是處處賣弄,唯恐別人不了解他,不知道他的才能有多高,於是就會咄咄逼人,高談闊論,甚至盛氣淩人,結果就會麻煩不斷,痛苦不盡。大智若愚的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了如指掌,能夠及時躲避災難。他們虛懷若穀,胸懷坦蕩,明白事理,專心於自己的事業和目標,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分心,也不會斤斤計較。

“愚蠢的人麵臨著危險的追逐,聰明的人卻抵禦著各種進攻。”耍小聰明的人,不僅自己總是惹是生非,自尋煩惱,而且別人也對其百般地厭惡。大智慧的人總是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於是自己能夠巧妙地躲避不必要的麻煩和避開災難。而耍小聰明的人總是口若懸河,到處顯示自己,所以麻煩不少。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超脫處世,動靜相宜,“有大本領,表麵卻顯得很木訥”,達到“小事糊塗,大事清楚”的境界,那麼就不會被雞毛蒜皮的事項所糾纏。

有大智慧的人,就明白“相互對抗不如相互合作”的道理,不會把自己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在與人無聊的抗爭上。抗爭不僅消耗自己的精力,而且增加自己莫名的煩惱和痛苦。一爭必定兩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悲劇應當引以為戒。自己必須看淡名利得失,牢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人生道理,盡量擁有高姿態,有的地方謙讓一下又何妨呢?!做人若不肯吃虧,表麵看好像是為了爭一口氣,實際上則是愚蠢的表現,那麼不久自己就要吃大虧。

有大智慧的人,就容易知足常樂。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東西的不滿足,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煩惱和痛苦。當然,對於自己不滿足的情況,也應該客觀地來分析。對於自己的學習和自我修養,自己一定不能滿足於現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和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而對於自己的生活和享受,自己必須要有知足常樂的好心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能沒有快樂嗎?所以,在自己的學業和工作上,要多向先進看齊。在個人生活上,要多與一般水平相比較,這樣自己才有快樂與幸福感。

有大智慧的人,就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不會因為別人的一些不負責任的議論,而徹底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並產生改變自己的愚蠢想法。我就是我,是絕對不可替代的。他人有他人的風格,我有我的特長,何必拿自己的特長與他人的風格去比較?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也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能把自己性格的缺陷,當作自己鮮亮的個性。別人要是厭惡或者指責時,要冷靜地加以分析,是別人的偏見,還是我們自己的毛病。對於前者,不要斷然反駁,隻需一笑了之;對於後者,自己要非常重視,限時整改。

有大智慧的人,就懂得適當地自愛。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我們可能會喪失自信,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以及沮喪與自我厭惡的心理,這時自我獎賞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緩解心理壓力的良藥。“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很多潛能沒發揮。”這不是阿Q精神,卻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一個人若不喜歡自己。那麼就會厭世輕生,這是最危險的。讓自己總處於完美的狀態,既是殘酷的,也是不現實的。人生多有不完美,真誠地接納自己的一切吧。

感悟人生才有人生的幸福

人生需要一定的智慧來生活,而不需要小聰明來生存。小聰明隻是一時的東西,而大智慧卻是永遠的事情。一個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其小聰明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