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小說的優缺點(1 / 1)

安定下來後,父母給我講了我稿件的事。他們說,那個信息部把稿件退了回來,而且還來了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

我拿起信,拆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

張建明書友:

你好!你寫的稿件我和‘知心姐姐’都看過,大家都說寫得不錯。我們一起替你找過出版部門。有關人士說,出版書需很多錢。我們單位也是個窮單位,沒那麼多錢。請你把稿件轉投《十月》或者《小說月報》試試。

還有就是,你的父母曾經來我們這裏找你,不知道你是否已經回家。若是回家了,也請給我們回一封信,也好讓我們放心,最後,祝你好運!

廖作芳

xx年xx月xx日

看完信,我才知道那個信息部遲遲沒有回信的原因。原來,他們還真為我那篇小說費了不少心。雖然他們是一個騙人的單位,但卻沒有騙我。

但是,人家為我回家與否的事擔心,我應該給人家回封信才是。於是,我就給他們回了封信,告訴他們自己已經回來了。那信息不收到信後再也沒有和我聯係過。我們以後便失去了聯係。

那麼,對於這篇又重新回到自己手中的小說,該怎麼處理呢?那個信息部不是讓我寄到《十月》或《小說月報》嗎?我何不再試試?

想到此,我就在第二天去了縣城的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十月》和《小說月報》。

等我翻開兩本雜誌細看了一遍,我又失望了。因為那上麵發表的文章都是已經成名的作家寫的,像我這種一名不文的角色把稿件寄過去後恐怕來連看都沒人看。

再者,我把兩本雜誌上的文章與自己的小說做了對比,覺得自己的小說比起那些已經成名的作家來說,實在相去甚遠。其中,我總結了幾條:

一,詞彙的貧乏。由於那時學校的管理還比較落後,連個圖書館都沒有。這樣一來,我的閱讀量就非常有限。除了對四大名著淺嚐輒止外,我還讀過一本巴金的《家》以及一些演義類的小說。

另外,還有杜鵬程的《冬天裏的春天》,《金陵春夢》等。除了這些,我所接觸的都是從小學到初中的語文教材上的文章。甚至連一些報刊和雜誌都很少去涉獵。

杜甫有兩句詩寫得好,叫做: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沒有讀過萬卷書,下筆時自然有障礙了。我在寫小說的時候,常常會感到用詞時力不從心。

二,語言駕馭能力的不足 。我在現實生活中是一位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的人,為人處世不善與人溝通,有時笨到連句客套話都不會說,這就造成了我在寫作過程中對語言駕馭能力的不足。

為了掩飾自己缺點,我在寫那篇小說的時候很少用人物對話,那男女主人公都是用信件或寫作文的方法來互吐心聲的。

三,自身經曆的局限和對社會生活認識的不足。自身經曆局限這個弱點使我的小說隻能從家裏到校園,再從校園到家裏,要麼就隻在校園,用得最多的詞是:上課後,下課後,放學後,星期幾等。

讓讀者看後會覺得厭煩。再者,我隻有過幾次還不算戀愛的朦朦朧朧的愛情經曆而去寫愛情小說,使我在寫小說的時候也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就隻有用想象代替經曆。

這樣一來,有的地方可能會不合情理。對社會生活認識不足這個缺點也是我寫小說時感到茫然的地方。我在寫主人公出車禍時連列車是火車都不知道,誤把列車認作汽車。

四,囉嗦。這是和我熟識的人看後對小說的評價。由於我搜腸刮肚再也想不出情節,隻能用冗長的議論和敘述硬往小說裏塞,以求達到夠一部長篇。這樣一來,難免讓人產生囉嗦之感了。

既然小說有這麼多的缺點,那麼又為什麼被人說成“寫的不錯”呢?當然,它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也就是能感染讀者的地方就是我在小說中傾注了自己如大海波濤般洶湧澎湃,無窮無盡的激情。盡管這些帶有抒x色彩的議論稍顯囉嗦,卻有一些衝擊力,能滲透讀者的心靈。

二,細膩的心理描寫。由於性格內向,所以我常常喜歡獨處,獨處時當然會產生心理活動。這一特點使我在寫主人公內心活動時非常順手。寫的時候順手,寫出來就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三,較強的敘述能力。這種能力是天生的。雖然我不擅長寫人物對話,但是要讓我去敘述一件事情,那可是我的拿手好戲。這一特點,同樣是我選擇文學這條路的原因。

四,我認為我寫作起來比較大氣。這一條,同樣與我的性格息息相關。我在現實生活中不修邊幅,不拘小節,常被人們稱為“馬虎”,但我心裏有數。雖然不能被比作“呂端大事不糊塗”,但我做起事來卻很有氣魄。

這種氣魄用在寫作上就顯得大氣。讀者如果不信,看看小說自然知道。

有了以上這幾個優點,才遮蓋了其他的缺陷,使人們對於我的小說有了一些肯定的評價,也同樣是那個信息部願意幫我去找出版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