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斷案謀略 (3)(2 / 3)

二百多口人危在旦夕,朝野上下都為之轟動了。知情人暗中一傳,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冤案。真是人人切齒,個個扼腕。後來朝廷對此事也有所耳聞,於是,就派殿中侍禦史文彥博到河中審理此案。此事本不難查,文彥博到了河中,很快就使真相大白,把黃德和與平奴抓了起來。

誰知黃德和朝中關係複雜,他又花了很多銀兩上下一活動,還真是立竿見影,沒過幾天,朝廷就派新禦史來接手審理,調文彥博回京待命。新禦史到任,要求文彥博辦理交接手續,把大印交出來。文彥博義正辭嚴地說:“朝廷是擔憂案子辦得不好,才派你來接印,現在案子已真相大白,一點疏漏都沒有,你還是早點回去吧。”

新派的禦史沒有完成任務當然不會輕易就走,於是他與文彥博爭執起來。文彥博說:“這個案子是我經手辦理的,如果出了什麼疏漏,我文彥博甘願承擔罪責。”硬是把新派的禦史給頂了回去。

新派的禦史一走,文彥博馬上把黃德和與平奴從監獄提出來,就地正法了。人一死,黃德和的同黨怕自己也受牽連,也就逐漸收斂。而且事情牽涉朝廷命官,又確實找不出翻案的紕漏,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文彥博為了給劉平昭雪而違抗君命的清名不脛而走。後來憑借特殊才能,文彥博官做至宰相。

大謀略:在很多重大問題上,我們一定要當機立斷,絕不能拖泥帶水,否則一旦疏忽大意,後果就會不堪設想。

安潛巧用人貪念

宋朝安潛在蜀地當官時,他治理水利,規範條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就是不管盜匪的事,蜀人都覺得很奇怪。

過了一陣子,安潛提出公庫的款項,共一千五百緡,分別放在三個集市中,並且分別貼出告示說:“能告發、逮捕盜賊一人,賞五百緡;告發、逮捕共犯的盜匪,解除他的罪責,賞金與一般人相同。”

不久,有人抓了一個盜匪來到官府。

這盜匪罵抓他的人說:“你與我一起作案十七次,而且一向平分贓物,你憑什麼抓我?我看我們會一起死。”

安潛說:“既然你已經知道我貼出告示,那你為什麼不先抓他來?如果抓他來,那他死,你拿獎賞。既然他搶先了,你被處死,又有什麼好怨的?”

於是下令發給告發者獎金,將被抓的盜匪處死。

這麼一來,境內盜匪一時間人心惶惶,彼此起了疑心,就各自逃到別處去了。在蜀地發生的盜匪事件也越來越少了,治安得到了很大改善。

大謀略:遇到棘手的人物時,分析找準對方的弱點,有時候就可以反敗為勝。

馬皇後諫察錯案

馬皇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妻子。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女政治家之一。

朱元璋生性急躁,當了皇帝以後,變得待人苛刻,更加剛愎自用,喜怒無常。每當朱元璋臨朝震怒時,馬皇後就從中調停,有不少無辜被責的人因為她的暗中保護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減輕了刑罰。和州參軍郭景祥兒子被人告發忤逆不孝,曾經手持長矛要殺郭景祥。朱元璋聞聽此言,火冒三丈,立即傳旨捕殺。

馬皇後進諫說:“郭景祥就這麼一個獨生兒子,他怎麼會有殺父行為呢?傳言或許是造謠中傷。退一步想,就算他兒子不孝,但並未產生殺父惡果。如果因此誅殺此子,不僅於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絕戶失養,命運更為悲慘。”

朱元璋聽了覺得有理,就追回聖旨,命人調查。後來查明郭子殺父之事,確是誤傳。

大謀略:我們在做一個重要的裁斷之前,應該有理智的頭腦,清醒的分析,不能意氣用事。

王世貞計服盜匪

明朝王世貞在青州做官時,當地百姓雷齡以捕盜為名稱霸在山東萊州、濰州之間的道路上。交海道宋某急於將他捉拿住,他卻躲起來了,宋某就把這件事交給王世貞來辦理。王世貞打聽到雷齡的藏處後,想乘其沒有防備的時候抓住他,隻在王捕尉麵前露出過口風,沒想到抓捕的差役回來報告說雷齡又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