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軍事謀略 (8)(2 / 3)

由於事先施行了疑兵的計策,津戍及百姓都說是劉藩逆流而亡。等晉軍快要到達城邊的時候,遇到劉毅的大將朱顯之帶領人馬沿江巡邏。朱顯之看見大隊的人馬向前快速行進,便策馬向前詢問劉藩所在,晉軍回答:“還在後麵。”顯之行至軍後,仍然沒有見到劉藩,又聽見鼓聲陣陣,看見江津船艦被燒,於是得出判斷,並不是劉藩前來江陵,便躍馬飛報劉毅,急令閉門迎敵,但已經太晚了,王鎮惡已率兵殺入城內,在城邊順風放火,焚燒大城的東南兩門。

鎮惡又派人將皇帝的詔書、赦文以及劉裕的手書一起交給劉毅,劉毅非常傲慢,他並沒有看這些東西,將它們全部焚毀。等到大軍交戰的時候,兩軍中竟有不少人是父子兄弟以及親戚朋友,他們邊說邊戰。劉毅的部下得知劉裕大軍在後,更是沒有心情再戰,慌亂之中,劉毅從大城東門逃至牛牧佛寺,最後走投無路自縊而死。王鎮惡則因功受封為漢壽縣子。

大謀略:“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將敵人帶入一個虛實相間的世界裏,這樣就能迷惑敵人,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

以沙代糧惑敵人

檀道濟是南朝劉宋的一位高級將領,他是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早在東晉末年,劉裕北伐後秦,道濟身為前鋒,所到的地方都望風而降,最後直入洛陽。當時,有人主張將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然後將屍首堆在一起,封土而為高塚,以示武功。道濟卻不主張這樣做,他神情嚴肅地說:“討伐暴君,是為了拯救百姓。”於是,他將抓獲的俘虜全都放了,然後將他們送回家,中原人聽說,十分感動,因此歸順的人很多。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宋攻打北魏,道濟率軍與魏軍打了大小三十餘戰,多數以勝利告終。後來轉戰到曆城,因軍糧不夠,被迫返回。當時,有投降北魏的人,將此事詳細告知魏軍。於是,道濟軍中人心動搖,士卒憂懼。道濟並沒有慌亂,他命令士兵用沙當作粟,稱量時高聲呼數。又以所剩少量的米灑在裝好的沙上,以迷惑敵軍。

次日早上,魏軍見此情景,果然中計,以為道濟有很多的糧食,所以不再追擊,並認為是降者不據實稟報軍情,將其拉出斬首。

道濟率軍撤退時,因兵力薄弱,軍中人心浮動。道濟命令軍士都披上鎧甲,身穿白色的衣服,乘坐兵車,慢慢退兵。魏軍擔心宋軍有伏兵,不敢靠得太近,因而宋軍得以順利回師。此次北伐,雖然道濟沒有拿下黃河以南之地,但能在困境中率兵平安歸來,因此威名大振。魏人十分畏怕他,還把他的肖像繪成圖畫用來驅鬼。

大謀略:當戰鬥陷入困境時,適時地製造假象可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慶之堅誌平叛亂

沈慶之是南朝劉宋大臣,出身寒微,曾輔佐武帝、少帝、文帝、孝武帝四代,因功勳卓著而位至三公。459年,司空、竟陵王劉誕占據廣陵反叛朝廷。宋孝武帝任命沈慶之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率眾征討。劉誕得知,先發製人,派遣沈道湣攜帶書信麵見慶之,進行遊說,並饋送玉環刀一把。慶之對此視而不見,毫不動心,並一一列舉劉誕反叛罪行。

慶之來到廣陵城下。劉誕登上城樓,對慶之說:“沈公,你已經是風燭殘年了,為何還要到裏來?”

慶之答道:“朝廷認為你不過是瘋狂愚昧之徒,不足以煩勞少壯的將領出征,所以僅派遣我來討伐你!”劉誕聽後,心中氣惱但又無言以對。

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慶之進行了一番周密的部署,他令人填塞護城河,修築攻城的通道,設立指揮所於土山上,並趕製和準備好攻城器械。戰鬥準備就緒後,卻遇上夏雨來臨,不能攻城。孝武帝示意禦史中丞庾徽之上奏,要求免掉慶之職,借以激其進攻。劉誕見有機可乘,就打算收買慶之,便派了百餘人攜帶著大批食品,送給慶之。慶之心中有數,對送來的食品,連看也不看,便叫人全部拿去焚燒了。

劉誕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從城上投下函表,要慶之為他送給朝廷。慶之說:“我是奉皇上的命令前來討賊,不能為你送表。”慶之的嚴詞拒絕,使劉誕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