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化[春芳]廷試後,同誌集飲。適某堂上遣官至,延入內,與語而別。人皆知傳臚信至,賀之,李坦然曰:“拙卷亦與進呈。”神色不動。
熹廟時,逮者至吳縣,令持牒見周[順昌]吏部。吏部慨然曰:“吾辦此久矣!”顧左右曰:“一僧求庵額,未應。”因命筆書“小雲樓”三字,擲筆笑:“了此,別無餘事矣!”
雷介公[縯祚]在獄,讀《易》不去手。親友往視之,出蔬菜,浮白蕭然,不知患難。以布作帷,大書其上:“平生仗忠義,此日任風波。”
阮大铖矯詔殺周儀部[鑣],儀部言笑自若,口占絕句雲:“死生千古事,猶留一寸心。”語左右曰:“為惡而死,則死有餘辱;為善而死,則死有餘榮。”遂與雷公就縊。
補遺
陸貞山[粲]將劾張、桂,夜草疏而鬼哭於庭,貞山叱曰:“非二氏家鬼耶?何自阻我?”草具亟上之。
識鑒
高祖微時,過臨淮。郭山甫奇之,深相結納,備陳天表之異。退語諸子曰:“吾視若曹,都非田舍郎,往往有封侯相,今始知皆以此公。”
滁陽王將以仁孝配高祖,而未決。夫人張氏曰:“今天下亂,君舉大事,正當收覽豪傑。一旦被為他人所親,誰與共事者?”王遂決。
高帝渡江至太平,陶安率父老迎謁,驚相謂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
劉誠意在勝國,屢仕不合,時無知者。惟西蜀趙天澤奇之,以為諸葛孔明之流。
吳元年,中書省設座,將奉小明王,行正旦賀禮。劉伯溫大怒曰:“彼牧豎,奉之何為?”遂陳天命所在,太祖大悟。
高帝欲擇相,問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孰可者?”伯溫對曰:“皆不可。”帝怪問之,曰:“憲有相材無相器,廣洋褊淺不足用,惟庸僨轅破犁犢也。”後皆如劉言。
徐中山既定中原,遂蹙元主於開平,闕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不欲,中山曰:“是雖彝也,然常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縱之固便。”
會稽楊維楨,以文主盟四海。王彝獨薄之,曰:“文不明道,而徒以色態惑人取媚,所謂淫於文者也。”作《文妖》數百言詆之。
練則成為禦史,家居恒發堂下甃磚,令諸子朝運而出,暮運而入。微問家人:“郎君誰健者?”曰:“大郎運獨多。”則成曰:“是存吾祀。”洎則成忤上論死,諸子戍邊,長子以健獨存。
建文帝既得燕謀,密敕張信手致文皇。信以告母,母曰:“不可。若父嚐言王氣在燕,王者不死,非女能執。不如轉禍為福。”信遂改圖推戴。
太和楊伯川,有人倫鑒。楊士奇十四五時,與陳孟潔往詣之。伯川以二人皆故人子,款洽移時。酒酣,顧孟潔曰:“子不失風流進士,楊郎雖寒士,後當大用。惟予老,不及見,其勉之!”
宣宗雅好微行,常幸楊文貞第。文貞切諫,帝頗不以為然。文貞曰:“德未洽於幽隱,有如冤夫怨卒,積而思逞。何以為備?”已而果有盜伏莽中,伺帝幸玉泉寺,挾弓矢為逆,校捕得實,帝乃服士奇言。
阿魯台既納款,收女真、吐蕃諸部,聽其約束,請製於朝,將盟諸部長。上以問諸臣,鹹請許之。黃文簡[淮]對曰:“夷人狼子野心,使各自為長,則力易製;若並為一,後且難圖。”上顧左右曰:“淮如立高岡,無遠勿見,眾人平原耳。”
仁廟為太子,居守南京,讒言間作。一日,召赴行在,敕已具命,使未定。夏忠靖請往,上問故,對曰:“太子久不蒙召,一旦聞命,恐不免疑慮。”已而仁廟聞召,果驚怖,慮有後命,欲自裁。問誰銜命,知是原吉,曰:“原吉來,必能調護。”既見,悉上旨,仁宗乃安,即日就道。
榆木川之變,楊文敏、金文靖以六師在外,秘不發喪。軍旅肅然,寂無知者。有欲以他事稱敕,馳訃太子,文敏不可,曰:“天子崩,而擅稱敕加寶,罪且不測。”乃具啟並遺命以行。
王振謂三楊曰:“國家之事,三公是賴。然今且俱耄,毋乃倦勤?”西楊曰:“盡瘁以報,死而後已。”東楊曰:“去死無幾,亦何能報?歸老為幸。簡後進之良,而效之可也。”振問其人,遂舉苗衷、馬愉、曹鼐、陳循、高穀等。既退,西楊讓曰:“何言之易?”對曰:“是幸於君!今實厭我,公誠自固,彼遂已乎?設謀樹其心腹,以中旨代吾三人,亦複奈何之?數人者,吾與也。嗣我而相,將協誌以圖,亦何患焉?”西楊稱善。
正統初,侍臣以蝗旱,言大臣不職,妨賢路所致。有請罷歸,以謝天譴者,太宰郭璡獨不可,曰:“主上幼衝,吾輩皆先帝簡任受付托,若皆罷去,誰與共理修省改過,以回天意?貪位故非所嫌。”
賀三老是曹欽妻父,見欽怙勢日盛,絕不與往來。欽嚐欲為求一官,力辭不可。及欽反,親戚誅竄,三老獲免。
謝尚書翱,最為英宗信任。仲孫以蔭入監,洎秋試,持有司印卷白尚書。尚書目:“汝有階得仕,何乃強所不能,以冀非望?”遽裂卷火之。
景泰時,立春與聖節同日。眾議欲先行慶賀,或雲先迎春,鹹無定說。俄忠肅至,眾質之。忠肅曰:“先迎春而後慶賀,不見‘春王正月'乎?春加王上。”眾以為是。[按景帝生是八月,恐是太後壽節耳]
王文恪《姑蘇誌》成,遣送楊君謙。君謙方櫛沐,不暇展冊,但搖首呼:“謬,謬!”使者還述,文恪以君謙多謠諑,不之較。一日會君謙,問前語。君謙曰:“府誌修於我明,當以‘蘇州'名誌。姑蘇,吳王台名,亦安取此?”文恪始服。
林鶚知蘇州時,蘇學廟像毀,或請加飾。林曰:“像非古也,浮屠用之。太祖建國學,易木主,一反前陋,今必從之。”或曰:“聖賢像可毀乎?”曰:“木偶耳,毀之何害?”遂悉易之。
劉東山[大夏]自兩廣來總帥,毛倫於道上謁公舟次,拜起,泣涕不已。公曰:“奸人之尤也!”竟公任,擯弗用。後果附逆瑾為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