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民間熟語是中國方言熟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是閩台語言學領域的瑰寶,同時也是閩台民間文學的一顆明珠。我生長在這塊富饒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長期耳聞目濡故鄉父老鄉親那精彩紛呈的方言熟語,令人深受感染和啟迪。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萌發了要將這些耳熟能詳的民間熟語,加以歸納和分析研究的想法。近些年來,由於業務工作的緣故,終於有機會將這個課題納入學術研究計劃,成為“閩台民間文化藝術理論研究叢書”之一加以出版。在此,我要首先感謝關心和支持這項研究工作的所有領導、朋友和同事。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台北故宮博物院簡鬆村先生不辭辛勞地為我選購並郵寄了一批珍貴的圖書資料,福建省文聯汪梅田編審、福建省電大何綿山教授、泉州市文化局陳鵬研究員、廈門市博物館林元平副研究員等人,也先後提供了部分珍貴的圖書資料,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在本書的田野調查采風過程中,承蒙陳鵬、蔡建設、傅孫義、李玉昆、許偉龍諸位先生熱心幫助;各地民間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父老鄉親,也熱情提供眾多重要的熟語資料,在此一並表示由衷的感謝!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還著重參考引用了《台灣諺語》《台灣俗語解讀》《台灣的俗語話》《福州方言熟語歌謠》《分類注釋閩南諺語選》《廈門方言熟語歌謠》《廈門諺語》《泉州諺語》《莆田方言熟語歌謠》《中國諺語集成·福建卷》以及《中國諺語集成》福建部分縣市分卷的一些資料,在此謹向有關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源遠流長而又蘊藏豐富的閩台民間熟語,根植於海峽兩岸肥沃的社會土壤之中,它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值得兩地人民一道關心和愛護,也值得兩岸學者的共同關注和探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兩岸學者能有機會走到一起,為維護我們民族的共同文化財富,一起編撰出更多更好的此類著作,以造福於兩岸人民和學界,是為至幸。
丁亥年仲夏
著者寫於福州靜原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