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從小被洋芋養大的孩子,上學後才知道洋芋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土豆”,有的地方也叫“地蛋”,學名叫“馬鈴薯”。我這個從小吃洋芋長大的人對它情有獨鍾,也常常吃著用它烹飪的美味飯菜而回首往事。
洋芋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也不知什麼時候傳人我國,但我的家鄉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土豆“洋”了起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於家鄉洋芋個大、麵多、產量高、質量好,因此它不僅成為大家所熟悉的蔬菜作物,而且成了家鄉的糧食作物。作為主食煮上大半鍋洋芋就成了當年幾家人的一頓飯,每年探親回家一次的父親,在全家吃煮洋芋的時候不讓剝皮,他說:“幾個洋芋的皮也頂半個洋芋呢,娃娃不要浪費。”到今日我才知道洋芋雖有好多藥用價值,但洋芋皮不僅沒有任何營養價值,而且還有毒,現在無論怎麼吃也得把皮弄得幹幹淨淨。吃洋芋長大的娃娃個個結實,很少生病倒是真。
由於家鄉種的洋芋相當多,也就有了各種吃洋芋的花樣,孩子們不光靠大人做著吃,也經常自己想辦法,不是灶眼的柴本灰埋幾個就是在炕洞裏燒幾個,燒好後邊用手拍邊用嘴吹,弄幹淨後帶皮吃(燒洋芋可以不剝皮,那味道真不錯)。孩子們在野外玩耍時還常用地鍋燒洋芋。具體做法是,先在土埂上挖一個灶一樣二三十公分的開口,上麵用些比核桃稍大的土塊壘成塔,然後用撿的柴從側麵的灶門裏燒,一直燒到土塊發紅時,一邊將塔搗塌一邊向裏麵填洋芋,然後用土將上麵和灶門封嚴,過一段時間後打開,夥伴們便都搶著吃,其樂無窮,有時因各種原因洋芋燒個半生不熟,還時常被大家啃完。
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的家鄉增添了不少洋吃法,也減少了較多的土吃法。我雖然離開故鄉已經十五年了,但對洋芋這個家鄉的特產感情依舊,總是難舍難分,經常變著花樣吃,難怪好多地方的人叫我們甘肅人“洋芋蛋”、“土豆蛋”,不管吃過什麼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洋芋依舊在我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
1995年12月27日刊登於《銀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