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汪宗軍長篇新作《夢開始的地方》
【 喻光超】
《夢開始的地方》,好一個充滿朝氣的書名,好一個青春四溢的群體!一接觸到“她”,我就不禁年青,我就不忍放下。
這是宗軍的第二部長篇,主人公及其群體是“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嶄新群體,大學生下鄉村當村官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嶄新現象。他們的這種活動較之曆史上的曆次青年進步運動有類似之處,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被人們稱之為“新知青”和“新上山下鄉運動”。這群人和這個運動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有嶄新的時代意義,在久後的史冊上也必定有獨特的位置和影響。作者以敏銳的曆史眼光和高度的曆史使命感,以文學的形式來反映,概括記錄她(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探索與拚搏、堅持與奮鬥,關注他(她)們的命運和走向,非常及時,非常必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21世紀的新“青春之歌”。
宗軍一直在基層工作,近年來又擔任鄉鎮黨政的主要領導,日常工作繁多瑣碎,迎上安下忙碌疲憊,可是他不以為苦,反而把這些作為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良好契機。他如今才三十幾歲,已業餘創作發表了詩歌、小小說、短篇小說、兒童文學近百篇(首),長篇小說兩部。他的作品有生活,能高產,完全得益於他的工作經曆、人生態度和創作意識。縱觀他的作品和他的創作史,他完全是在自發自覺地踐行我國自漢唐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和黨自延安以來倡導的先進文藝創作方向——為人民而歌,為時代而歌。《夢開始的地方》就是他上述經曆、態度、意識和積累的又一塊兒沉甸甸的結晶。
有經曆,有生活,有思考,筆下所寫全是自身觀察的凝聚和生活體驗的湧流,比起許多作家一年半載甚至三年五載的體驗生活,要真切得多、深刻得多、厚實得多。正因為如此,他的很多場景、很多故事、很多人物並不依賴於刻意去“作”,而是輕鬆地白描勾勒,親切真切地拍攝展示;就如米開朗基羅的雕刻,神像的形態容貌舉止,早已“存鑄”於他所選擇的巨石之中,他隻須剝落神像身外的浮渣碎石即可,無一絲矯揉造作之態、刀砍斧削之痕;而隻在淡淡的敘述中,自然而然地牽引著讀者隨同小說人物行動工作、交往應酬、爭辯討論、觀察思考、而哭而笑、而憂而樂。如小說主人公董妮身為一位大學剛畢業的高材美女,剛到柴山鎮就做起了“廉價的清潔工”,接著是初入“酒門”,遭遇最尷尬的工作和農村“第一難”的工作,遇到了“不怕開水燙”的“死豬”、令人糾結的情感、心動的感覺、黃道吉日的“鬧劇”、用錢擺平的信訪、奪“紅旗”的艱辛,經曆九曲十八彎,終於熬到“梅花香自苦寒來”,贏得“陽光暖暖把‘我’照”、“喜鵲雙雙朝‘我’叫”的幸福,等等。這些情節細節,清新溫馨而又不隱其酸楚,都在自然真切而又無形地流敘中緊扣著讀者的心弦,引蕩起讀者心靈上的一個個漣漪和波濤。